前言

刷短视频的人谁没刷到过那个异瞳男孩?

灰扑扑的沙漠里,他啃着馒头、顶着风沙种树的样子,不知戳中了多少人心里对治沙英雄的想象。

短短一个月,210 万粉丝蜂拥而至,评论区满是“太不容易”“致敬治沙人”。



可谁能想到,这热度背后藏着大戏,有人甩出视频,豪华商务车在沙漠里格外扎眼。

还有人爆料,这男孩日入三万,说好的艰苦治沙,咋和豪车、高收入挂上了钩?



沙漠里驶出的百万流量豪车

刷短视频的人,手机里大概都闪过这么一个画面,黄沙漫天的背景下,一个异瞳少年捧着馒头就着凉水,转头又扛起树苗往沙地深处走。

谁能想到,就这么几个看似朴实无华的镜头,愣是在一个月内,把账号粉丝从寥寥无几拉到了210万。



评论区里,“治沙英雄”“当代愚公”的夸赞声此起彼伏,还有不少人被这份坚守感动得稀里哗啦。

可网络世界的热闹,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热度一高,质疑声就冒了出来。



有人扒出王金早期做骑行博主的视频,剪辑手法、运镜角度都透着专业劲,哪像个单纯记录生活的素人?

更劲爆的是,一段现场视频直接把热度推向高潮,画面里,一辆锃亮的豪华商务车停在沙漠边缘,内饰精致得能反光。



虽说视频里没直接拍到王金,但结合网友的爆料,“每天开豪车治沙”的说法迅速传开,想想也是,大家印象里治沙人都是风里来沙里去。

这豪车一出现,任谁都得犯嘀咕:这到底是来治沙,还是来拍大片的?

与此同时,和王金合作过的杨先生也站了出来,甩出一堆聊天记录和工作照片。



按照他的说法,王金的“治沙少年”人设,从策划到拍摄全是团队一手打造,治沙这个赛道做的人少,又是正能量,流量密码这不就有了?

杨先生这话,直接把王金推上了风口浪尖,毕竟在大家心里,治沙是实打实的苦差事,是靠着无数人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要是成了博眼球的工具,谁能接受?



面对这些质疑,王金也没闲着,赶紧晒出工作证明,说自己就是来打工挣钱的,拍视频纯粹是随手记录。

可网友们不买账啊,证据摆得明明白白,光一张工作证明,哪能打消大家的疑虑?从万人夸赞到全网质疑,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



说到底,大众愿意为正能量买单,前提是这份“正能量”得真实。如今豪车、团队这些事一爆出来,谁心里都得犯膈应。

原来我们追捧的,可能只是精心包装的“流量产品”?





当 "正能量人设" 撞上真金白银

随着质疑声浪不断高涨,这场流量风波的焦点逐渐从单纯的“摆拍争议”,转向了更现实的利益纠葛。

杨先生团队的爆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流量密码背后的暗箱,原来那个啃馒头治沙的朴素少年,早已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博弈。



根据杨先生透露,他们团队4月20日与王金达成合作,从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到粉丝群维护、媒体采访对接,几乎包办了账号运营的所有环节。

刚开始他账号只有一两万粉丝,我们接手后,几天时间就涨粉百万,这效率听着确实吓人。

也难怪网友调侃,原来治沙也能流水线生产,更让人咋舌的是收益数据:合作期间账号收益超10万元,按照五五分成。



王金短短12天就入账5万多,而这还不算后续单飞后的收入,从日薪200的治沙工人,到日入过万的网红,这样的财富跃迁,任谁看了都得感叹流量时代的魔幻。

面对“人设包装"“过河拆桥”的指责,王金的回应显得有些苍白。



他晒出的转账记录显示,确实向团队支付了6万多元,但强调合作不愉快,他们让我做直播、接广告,还要签5年约,这不是把人当提线木偶吗?

这话乍一听挺在理,可细究起来又不对劲,如果真的只想踏实治沙,为什么又要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难免让人觉得他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对正能量内容有着天然的渴望,看到治沙这样的题材,很容易代入敬佩和同情。

可当发现自己的善意可能被利用,那种失望和愤怒可想而知,就像网友说的,治沙是天大的好事,但打着治沙旗号捞钱,这性质就变了。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任何题材都可能被包装成商品,治沙的艰辛、奋斗的汗水,这些本该被敬重的品质,在资本的运作下,成了吸引眼球的卖点。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一旦泛滥,真正默默治沙的工作者反而会被淹没在虚假流量的浪潮里,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公益事业,也会因为信任危机而陷入困境。



当豪车、分成、摆拍等争议不断发酵,这场流量风波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暴露出网红经济的深层病灶。

在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 "治沙少年" 式的故事诞生,可当流量的潮水退去,留下的却是一片信任缺失的荒原。



随着事件持续升温,细心的网友发现,王金账号的运营模式完全是网红起号的 "标准配方"建立粉丝群定期互动、频繁开启直播、甚至在评论区引导打赏。

这些操作与他口中“单纯记录生活”的说法大相径庭,更讽刺的是,那些曾被视为治沙艰辛见证的镜头,如今看来倒像是精心设计的“片段”。



这场风波对公益事业的冲击更令人痛心,可在现实中,真正的治沙人往往默默无闻。

他们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坚守,在荒漠中种下绿色希望,可当虚假的“治沙人设”收割流量与财富,公众对治沙事业的关注就像泡沫般虚幻。



就像网友吐槽的,以后看到治沙视频,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怀疑是不是摆拍。

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对需要公众支持的公益事业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

咱们看视频图的不就是个真实、真诚吗?

谁都愿意给努力奋斗的人点赞,可要是发现自己被精心设计的“剧本”骗了感情,那心里肯定窝火。

王金这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红圈里那些见不得光的操作,原来正能量也能当生意做,真诚反而成了稀缺品。

流量时代确实能让无名之辈一夜爆火,但再大的流量也得有真实打底。

希望以后少点这种拿公众善意当韭菜割的套路,多些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分享的创作者。

信源来自—治沙“异瞳”男生疑似摆拍,当地宣传部回应:已关注,但联系不上王金本人
大象新闻2025-05-09



00后“治沙少年”被曝摆拍立人设,“正能量”绝不能沦为流量筹码
极目新闻 2025-05-0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