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9日讯 5月9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形势和各类突发的自然灾害,临沂市防减救灾委、市应急管理局聚焦重点防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市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

加强统筹 健全体制机制

根据省、市相关要求,组建临沂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全市14个县区(开发区)同步完成整合设立,为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1+N”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提供体系支撑,不断提升防抗救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同时,构建“1个政府总体预案+25个专项预案+N个部门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完成162个乡镇(开发区、功能区)、3990个行政村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预案体系。

聚焦基层 夯实应急基础

依托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技术优势,注重发挥电力、铁路、民航、高速公路、能源、冶金、通信、建设、卫生、气象、水利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优势,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建21类34支共计1996人的市级专业应急救援及保障队伍,配备专业救援装备5117台套,提高了全市专业救援能力。

全市162个乡镇采取新建、合作共建、购买服务、消防派驻和依托乡镇现有工作人员建设5种模式,完成162处乡镇应急消防救援站建设,配备专兼职救援人员1752人,有力提高了乡镇、农村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灾害信息员体系,共有灾害信息员1万余人,做到无盲区、全覆盖、无死角。用好应急直通车开展自然灾害预警“点对点”覆盖叫应式提醒,做到20分钟内对全市所有乡镇点对点覆盖式叫应提醒,10小时内对全市4000多个村居点对点覆盖式叫应提醒。

未雨绸缪 强化应急保障

强化物资保障。建成15480平方米的山东省鲁南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实现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管理、精准化作业、可视化监控;各县区结合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处置需求,全面完成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应急物资仓储设施(仓库)。市级救灾物资政府实物储备达到4万人以上紧急集中转移安置需要的国家标准;各县区主要救灾物资政府实物储备规模均达到满足5000人以上国家标准。与8家企业完成1200万元的签约代储生活类物资,与5家救灾物资企业签订了商业社会化协议储备,能够满足2.6万人15天生活需要。全市现有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4058处,可容纳1377万人,进一步夯实了应急处置基础。

强化装备保障。市本级投资3100余万元,配备应急指挥车3辆、无人机搭载车8辆、卫星系统搭载车3辆、中型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森林防灭火投弹无人机等各类无人机17架。市政府调拨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森林消防直升机驻防保障,打造全域全覆盖、30分钟到达灭火现场的航空应急救援网。2024-2025年森林防火期,国家应急部、林业局将派驻3架直升机驻防,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空中处置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按照数智融合、应接尽接的原则,将市县各级视频监控、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市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融合市区重要路段、化工园区、非煤矿山、地质灾害周边村庄,以及车站、机场等32余万路视频监控资源信息。投资9889万元建设沂蒙山生态林保护监控预警系统,项目包含覆盖沂蒙山区域生态林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森林防灭火立体监测预警网和动态分析能力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智能监控分析、自动感知报警、灾害处置全过程管理。

2025年,临沂市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统筹做好各项应急处置等工作,积极推动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临沂现代化强市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闪电新闻记者 李春晓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