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假期刚过,又逢周末,是高效率、高强度的“打卡式休闲”,还是低频次、低密度的“手机静音,睡到自然醒”?如今,不少人赋予自己“低能量”的标签,纵然“清醒着”也总感觉“疲惫着”。你属于“低能量人群”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实际上,从 “佛系”到“躺平”,再到“低能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个标签来描述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然而,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果真如此么?只不过是流量狂欢下的局部放大。贴标签是阶段性的流量密码。只要有高能量、精致成功的“造梦秀”,就会有低能量生活的反差“废墟展”,有话题、有热度就又成了一个新的内容赛道。不过,在这背后,也确实存在不少年轻人,厌倦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内卷生活,盼着能拥有低内耗躺平的自由。于是,在流量催化下,一种群体共鸣形成了,标签获得了符号意义。
其实,这类标签无非是我们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消解内心的无力感,用玩梗释放对自身能力、发展前景的焦虑。说白了,是在给自己解压,也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生命的节律。我们这一代从不缺站在时代潮头的青年榜样,如DeepSeek团队的年轻人;也不缺踌躇满志、搏击青春的时刻。只是当社会时钟快速运转突破心理阈值时,多了一份“如何换个姿势与生活周旋”的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在承受“超长待机”的压力、肩负“居大不易”的重担,有时候竭尽全力,却似乎依旧力不从心,难免感到“累觉不爱”,“身体被掏空”。于是,同事朋友的聚餐能推则推,下班回家长时间刷短视频、沉浸在简单的手机小游戏。可熄灭手机屏幕后,除了感受到浅浅的“脑腐”外,真的有在好好休息吗?
要知道,能量本质上是动态调节的结果,就如同血液一般,始终处于流动的状态,给予我们身心的滋养。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时的状态不佳,就给自己贴上“低能量”的标签,这样反而会陷入自我暗示的怪圈,错过了春日微风、冬日积雪,逃避充满阳光的日常生活。
《什么都不想做》剧照
是时候将自己从“能量黑洞”中剥离出来了。互联网上,就有人组团制定“复健”计划,探讨如何让自己找回精力,学会能量管理。仔细研究这些“复健”方案,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聚焦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休息。归纳几点要领,或许你也能用得上——
比如,专注于生活的实感。有多久没好好地逛过一次菜市场?又有多久不曾为家人忙忙碌碌地下一回厨?不要小看寻常烟火气带给人的治愈力量,即便只是简单的喂鱼、浇花、收拾过季的鞋袜与被褥、关心今日的粮食与蔬菜,真实的生活总会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叫人渐渐沉下心来,更加坦然地面对重新升起的太阳。
又如,计划是激励的前提。当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是行动带给我们的能量。不妨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睡前读一两章书,锻炼身体20分钟……很多时候,“低能量”的根源是缺乏成就感,不妨尝试日积月累,重新感受到被认可的振奋,让生活回到正向节奏。
再如,接纳是转折的开始。有人以“低能量”为借口干脆摆烂,有人因状态低迷而惴惴不安。何不用坦然的态度来度过这段“脆弱时光”?接纳这个最近“累点”有些低的自己,允许自己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偶尔歇一歇,给自己一点放空的时间。要知道,电子设备会有电量不足的时刻,人又怎会时时处于“满电”状态?找到合适的接口,空出一段有效充电的时光,那个内心充盈、行动积极的自己,很快就能回来。
和许多人一样,评论君也时不时感到心疲身倦。每每感觉自己有“充电”需求的时候,就会想起《赤壁赋》中的这段文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境遇总有高低起伏,能量场域也总会此消彼长,但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这个世界始终值得拥抱与热爱的明确证据。
面对一时的困顿,学会共处、试着调节、切勿沉溺,不妨好好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珍惜家人朋友团聚的时刻,为下一站的出发积蓄足够的能量。
这正是:
江风作弦邀明月,且抱青山听乌啼。
失意得意皆尽欢,毋论能量高与低。
恰逢周末,好好休息!
(文 | 亦青)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