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发动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打击,南亚次大陆局势瞬间被点燃,在随后的48小时里,印巴双方陷入了高强度对抗之中,冲突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激烈。
在这48小时内,印巴双方在多个区域展开激战,无人机在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双方交锋的新焦点。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消息显示,自印度发起“朱砂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巴方已击落超25架印方“哈洛普”(Harop)无人机,在多个地区持续发现并回收相关残骸。而印度方面也宣称拦截了多架来自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双方围绕无人机攻防展开激烈较量。除无人机外,双方战机也在空中展开博弈。巴基斯坦称在反击中击落5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印度虽未对“阵风”被击落一事明确回应,但强调自身防空系统拦截了巴方导弹与飞行器。
印度总理莫迪在8日召开政府部长会议,这是冲突后其首次公开发声。莫迪称国家处于“敏感时期”,敦促各部门“持续保持警惕”并“保持清晰沟通”,强调各部门和机构需“无缝协作”。印度国防部长辛格8日明确表示,当前印度针对巴基斯坦目标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强调印度不希望局势升级,但如果巴基斯坦采取行动,印度不会退缩。
巴基斯坦方面态度同样坚决,外交部7日发表声明,面对印度的侵略,巴基斯坦政府、武装部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将坚定保护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重申国家安全不容妥协的底线,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时授权军方“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方式”进行反击,并保留“进一步升级”的权利。
此次冲突中,武器装备性能对比备受关注。巴基斯坦战机装配的中国制PL-15型导弹,射程达200至300公里,有源电子扫描列阵雷达系统能够探测170公里外的目标,在120公里外进行跟踪。相比之下,印度空军“阵风”战机配备的多普勒雷达,锁定范围仅为60公里,武器装备上的差异一定程度影响了战场态势。
地缘政治因素也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议是冲突根源,此次“朱砂行动”使这一争议进一步激化。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美国虽呼吁冲突平息,但立场模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谴责针对平民的袭击,却未明确责任方。在印巴双方强硬态度下,未来局势充满不确定性,若冲突持续升级,不仅将给两国带来巨大损失,也将使南亚地区安全局势陷入更深危机,而国际社会的斡旋能否发挥作用,目前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