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在空中与巴基斯坦的较量中遭遇惨败,不敢再发起空战。可是印度陆军在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较量中也败下阵来,印军的部分哨所还举起白旗。印度发动针对巴基斯坦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但还是在巴基斯坦反无人机系统压制下,大部分被击落,没有取得预想的目的。莫迪就是想通过主动发起袭击取得能够鼓舞民粹的胜利,但是一次次失败让莫迪颜面扫地。很显然,莫迪必须为失败进行找补,不然就很难顺利的结束这场冲突。在空军和陆军都失败情况下,印度开始选择海上开战。
1
海战背后的“雪耻”逻辑,印度选择凌晨打响海战,就是为了“颜面保卫战”。俄罗斯卫星社5月9日报道,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9日凌晨,(印度海军)在阿拉伯海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目标开始了行动。印度海军宣布定于5月8日至5月13日在阿拉伯海东部举行海上实弹演习,这次海上开战就是在演习过程中直接开火。印度海上开战意图通过海上封锁和威慑转移国内对空军、陆军此前失利的高度关注。
印度海上凌晨开战,显然是印巴冲突的升级,也被印度认为是海上展现“大国雄心”的核心窗口。印度突然从海上开火,就是为陆军、空军失败找回颜面。巴基斯坦方面没有公布损伤情况,也没有立即实施海上报复行动。巴基斯坦海军实力近些年有较大提升,拥有了054护卫舰和常规动力潜艇,但缺少航母和大型军舰,在总体实力上与印度海军还是存在明显差距。印度海军这个时候出手,也是看准巴基斯坦海军的弱点。
公开数据可知,印度海军目前拥有约150艘舰艇,包括2艘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与国产“维克兰特”号)、11艘驱逐舰、14艘护卫舰、1艘核潜艇(“歼敌者”级)及13艘常规潜艇。巴基斯坦海军仅4艘054AP护卫舰,可通过CM-302反舰导弹(射程290公里)对印度航母形成威慑。印度此次海上行动本质是一场“危机公关”,通过高调展示海军实力缓解陆空失利带来的国内压力。不过印度海军也面临缺乏完善体系,自身防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巴基斯坦反舰导弹攻击等弱点。
2
海上演习直接转为实战,莫迪政府的“危机转嫁”逻辑,重塑南亚秩序的战略投机。印度本来是在相应海域进行海上军演。与此同时,巴斯基坦海军宣布于5月9日至5月12日在阿拉伯海东部举行实弹打击演习。巴基斯坦120枚CM-400AKG反舰导弹,能够对印度航母和军舰构成直接威胁。印度直接把海上演习转变为了实战,说明印度这次出手更多的是政治考量。印度前外交官阿贾伊·比萨瑞亚所指出,莫迪政府惯于通过“外部威胁叙事”巩固执政合法性。
这就是莫迪不断升级事态的基本原因。塑造莫迪“铁腕领袖”形象,凝聚民族主义共识。印度军方在此次行动中刻意强调打击纵深首次深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却回避公布具体战损数据,这种“高调宣传、低调收场”的模式,正是政治表演与战略克制的典型结合。印度正试图重构南亚秩序。过去十年,其“邻国优先”政策因经济胁迫与霸权心态遭遇系统性失败:马尔代夫要求撤军、斯里兰卡转向左翼政府。
莫迪政府此次军事行动,本质上是以武力威慑重塑地区权力格局,通过展示对巴基斯坦的“降维打击能力”,迫使邻国重新评估与印度的关系。印度的海上军事冒险,本质上是其“地区霸权焦虑”与“大国地位幻想”碰撞的产物。
莫迪政府试图通过有限冲突转移国内矛盾、重塑南亚秩序,却可能陷入三重困境:军事上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上承受制裁反噬,外交上沦为大国博弈棋子。印度这次在没有任何证据情况下对巴基斯坦大打出手,将导致南亚国家“去印度化”趋势不可逆转,印度若不能摒弃“霸权心态”,其“发达印度2047”愿景终将沦为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