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815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抑郁、双相?别轻易尝试!

02、“脑机接口”疗法更高级、更安全

03、脑机接口和DBS也是治标不治本,抑郁、双相患者别期待太高!

这几年,脑机接口(BCI)的风吹得很大。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了《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

这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入临床,甚至有北大六院的研究员认为,“脑机接口技术蕴含着治疗抑郁症的新希望。”

前几天(5月4号),国际名人、世界首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该公司开发的脑机接口设备“Link”获得了美国FDA 的认证,被批准用于帮助严重语言障碍患者恢复沟通能力。

总之,越来越多的突破令人觉得,脑机接口的时代要来了,科幻片正在走进现实。

脑机接口到底是如何治疗抑郁症?效果怎么样?

如果对抑郁症有效的话,对双相障碍会不会也有效?

还有,这个“脑机接口”疗法,跟另一种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有什么区别?哪个更有用?

下面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带大家真正理解“脑机接口”和DBS对于治疗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对双相障碍的作用。

01、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抑郁、双相?别轻易尝试!

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精神心理障碍,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只不过从它出道到现在,争议就没停过。

在20世纪40年代,有的医生曾经使用“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来治疗毒瘾。

这个技术当时还有另一个名字:脑立体定向下神经核团毁损术,也叫做“手术戒毒”。

简单来说,就是医生基于一些电刺激研究,推测大脑里某些区域跟毒瘾发作有关。

然后,医生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通过一些方式把这个区域损毁掉,希望能令患者的毒瘾不再发作。

2000年代初,国内掀起过“手术戒毒”热。广东省卫生厅曾批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对于这个技术开展临床研究,也就是找一些有意愿的患者试试看。

按理来说,既然还是临床研究阶段,那就是还不能在临床铺开。可是,在2003、2004年,国内很多地方都冒出了“手术戒毒”的宣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争议?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手术戒毒”的疗效并不明确。

我在广东省二医成瘾医学科的时候,遇到一位来求诊的海洛因成瘾患者,他就接受过“手术戒毒”。

我问他:“你都做过手术戒毒了,怎么还来找我?是觉得没效果吗?”

他苦笑说:“何医生,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做完那个手术,我就能戒掉毒瘾了,结果我术后还要服用纳曲酮。”

纳曲酮是一种治疗海洛因成瘾的药物,在“手术戒毒”出现之前,纳曲酮就已经在临床中很常用了。

“我现在是好一些了,但我根本不知道这是手术的作用,还是吃药的作用。”

而且,他做完手术半年了,但总觉得毒瘾还在,只是自己强忍着没说,因为“手术戒毒”花了不少钱,他不想让家人失望。

也就是说,至少从这个案例能看出,所谓的“手术戒毒”,疗效并不理想。而且,这样的患者其实有很多很多。

第二个争议点是,这个手术是直接损毁大脑特定区域的,万一发生了不良反应,这是不可逆的!说到底,也就是不安全!

当时有新闻报道,不少接受过“手术戒毒”的患者变得脾气暴躁,或者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等。

所以,在2004年,国家卫生部针对“开颅脑科戒毒手术”召开业内专家听证会,然后很快就紧急叫停了“开颅脑科戒毒手术”。

既然,直接损毁大脑组织有安全风险,那能不能不损毁,只是刺激?

在这种设想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上线了。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不会损毁大脑组织,而是在患者的大脑里装一个电极,然后刺激某些大脑部位,从而减轻症状。



此图为AI生成

一开始,这种技术主要用来治疗痉挛、小脑麻痹、癫痫,还有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

但10多、20年来,DBS开始跨界,进军到了抑郁症、强迫症的治疗领域。

有研究发现,DBS能够缓解难治性抑郁症;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有效只是小样本研究,这很难说明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DBS也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风险。

比如有的患者接受DBS之后,认知障碍反而加重了,又或者出现了轻度躁狂、焦虑紧张、头晕出汗、睡眠障碍等等,有的甚至自杀了。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不良后果就是DBS引起的,但始终有一定的风险。

而且,DBS治疗要把电极植入到大脑,那就涉及到外科手术,就要考虑到手术风险,包括脑出血、感染、颅内积气、癫痫发作、异物排斥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DBS对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尚不明确,安全风险也比较大,不是走投无路的话,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所以,虽然DBS出现已经很久了,但它一直没成为难治性抑郁症的一线疗法,这是有原因的。

不过,有些医院为了获取利益,想刻意夸大DBS的疗效,并且想消除大众的疑虑和恐惧,就给它起了个特别“擦边”的名字——“脑起搏器”。

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为了吸引人而改了个包装,换了个名,希望患者和家属要保持理性,不要被误导了。

02、“脑机接口”疗法更高级、更安全

那么,近几年火出圈的“脑机接口(BCI)”又是什么?

是不是要在人的大脑上开个口子,然后跟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然后大脑可以控制计算机,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大脑?

严格来说,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了,但是比较狭隘。

其实“脑机接口”有很多种类型,有侵入式的、半侵入式的——也是需要进行开颅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

但也有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也就是不必开刀,直接在头上戴设备就行。

不管是哪种方式,所谓的“脑机接口”都有一个共同目的——要让机器和大脑能够双向“交流”。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DBS,它就是单向交流。医生通过电极向患者的大脑进行刺激,那大脑的电信号会有啥变化?医生是不知道的。

医生只能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来判断这个刺激到底有没有效,该怎么调整。

其实,现在临床中已经有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也是类似道理,通过磁场脉冲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但没法实时看到大脑活动的改变。

而“脑机接口”就是实现了双向通信——外部设备向大脑发射信号,然后又马上收集到脑活动的变化,进行分析、计算、调控。

简单来说,“脑机接口”就是把监测和干预这2个功能合二为一了,而且佩戴设备可以做得很轻便,患者甚至能带回家使用,数据同步到手机app和医院系统。

目前,在临床中,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比如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脑电波)来打字;让中风或脊髓损伤的患者直连机械臂或电脑,重建与外界的联系。

马斯克甚至说,他希望双眼失明的人能够通过“脑机接口”看到这个世界,相当于恢复视力。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有研究人员想到了用“脑机接口”技术来治疗抑郁症——不开刀,而是佩戴一个能监控和调控大脑神经的设备,从而治疗抑郁症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脑机接口”治疗自闭症的研究,甚至有学者畅想这个技术能治疗精神分裂症,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八字都还没一撇。

所以,简单来说,脑机接口比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要更高级一些、更安全一些。

DBS是一定要做手术植入电极的,脑机接口就不一定,它可以是非侵入式。

而且,脑机接口是大脑和外部设备“双向对话”,大脑有啥情况,患者和医生都能马上看到。

但DBS是单向输出,没法实时看到大脑活动的变化,相对来说给人感觉就没那么踏实、直观。

还有,就目前来说,脑机接口和DBS的应用领域不同。DBS主要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等锥体外系疾病;

而脑机接口主要用于脊髓损伤、中风后瘫痪、渐冻症(ALS)等等,主打恢复患者对外沟通的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