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乡亲们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延庆区全力推动“长城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打造具有延庆特色的“长城文化”教育品牌,让更多青少年成为长城故事的讲述者、长城文化的传承者。



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区教委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八个一”育人矩阵。“八个一”即编写一套课程资料,建立一支师资队伍,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举办一场知识竞赛,培养一批宣传骨干,观看一场文化演出,举办一次成果展,参加一次长城主题研学。通过这些举措,将长城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内外联动,多维渗透,筑牢文化根基。在课堂教学中,区教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编写《延庆中小学生长城文化读本》《延庆区小学长城课程》,将长城的历史沿革、建筑智慧、文化内涵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长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刻内涵。同时,组建起由教育工作者、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构成的“长城文化师资库”,首批15名专业人才已投身教学实践,推动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养分。



课后服务同样成为长城文化浸润的延伸场域。全区40所中小学开设71个“长城文化”探究社团,涵盖芦苇画、掐丝珐琅、长城主题情景剧等多元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手工创作、艺术演绎等方式自主探究长城文化。八达岭学校打造的“家门口的长城”文化展厅,通过长城模型、历史遗迹、图片文字等资料,生动展示了长城的分布、演变和遗存,每逢课后时段,展厅内常聚满驻足观摩、交流讨论的学生,“知长城、懂长城、爱长城、护长城”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现在路过家门口的长城,我都会忍不住仔细望望那些城砖,想起自己亲手搭建的‘小长城’,突然觉得和千年前守护家园的英雄们有了奇妙的联结。”八达岭学校六年级学生范佳鑫说。

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同样成为长城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区教委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物局、八达岭文旅集团等部门,开发多条“长城文化”特色研学线路,将石峡村等拥有长城资源的地点纳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地探访中践行保护使命。八达岭学校“长城上的绿飘带”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30余次护长城行动,队员们走进残长城遗址学习保护条例、捡拾垃圾、宣传文明旅游,500余人次的足迹串联起守护文化遗产的青春担当。四海中心小学的“小小讲解员”活动则让学生从“学习者”变身“传播者”。“九眼楼长城位于延庆与怀柔交界处的火焰山主峰上,明代称为‘火焰墩’‘火焰山楼’……”学生们录制的长城讲解视频生成二维码,在景区供游客扫码聆听,让“长城故事”通过青少年的视角传递给更多人。



据了解,在深化实践的基础上,延庆区正着力构建“长城+”育人共同体,计划组建包含长城、世园、冬奥元素的青少年宣讲团,通过场馆实地宣讲、宣讲大赛等形式,选拔“小小宣讲员”,让长城文化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目前,全区已培养2万余名学生宣讲队员、千余名优秀宣讲员,形成“人人能讲长城故事”的文化传播矩阵。



延庆正努力将长城文化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实践场”,让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校园里筑牢,让时代新人的成长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同频共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