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晨曦初露,小城居民们的手机几乎同时亮起。

当地最大的媒体“城市晨报”推送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我市再添北大学子!实验中学林雨晴以总分692分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这条消息迅速在小城刷屏。

微信群里,朋友圈里,每个人都在转发这条让小城为之骄傲的消息。

一个县级市能出一个北大学生,已是难得的荣光。

“不愧是林老师的女儿,基因就是好啊!”

“听说她从来不参加补习班,全靠自学,这孩子太厉害了!”

林雨晴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所有本地媒体的头条。

照片中的女孩面带羞涩的微笑,眼神却坚定有力。

“这孩子长得真标致,文武双全啊!”老一辈的人啧啧称赞。

实验中学的官方账号发布长文祝贺:“林雨晴同学品学兼优,自律自强,用汗水浇灌梦想之花,终迎盛放!希望更多学子以她为榜样,勇攀高峰!”



评论区瞬间被家长们的羡慕和问询填满。

“请问林同学是怎么学习的?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

“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家长太幸福了!”

“能不能组织一个经验分享会?让雨晴给我们讲讲学习经验?”

老师们纷纷转发这条消息,为学校添光增彩。

“我教过雨晴,特别聪明的孩子,专注力惊人!”

这种欢乐的气氛持续了整整一天。

林雨晴的父母接受了本地电视台的采访,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很自律,这都是她自己的努力。”林建国谦虚地说。

“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主要靠她自己。”王美玲补充道,眼中闪烁着自豪的泪光。

直到第二天清晨,一条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这座小城的喜悦。

“北大录取新生林雨晴家中自缢身亡,警方已介入调查。”

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城市的喧嚣在这一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明明昨天还在庆祝的女孩,怎么会突然离开人世?

“这是假消息吧?谁这么缺德造谣!”有人愤怒地评论。

但很快,警方的通报证实了这一悲剧。

林雨晴确实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各种猜测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蔓延。

“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难道是害怕去北大适应不了?”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我听说她平时很内向,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肯定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这孩子太要强了!”

没人知道真相。

小城陷入一种诡异的氛围中,人们谈论着这个悲剧,却无法理解。

刚刚还在庆祝一个天才少女的崛起,转眼就要为她的逝去哀悼。

实验中学临时召开全校会议,校长红着眼眶宣布了这个消息。

“让我们为雨晴同学默哀一分钟...”

操场上,数百名学生低着头,陷入沉思。

那些曾经羡慕嫉妒她的同学,此刻只剩下震惊和悲伤。

林雨晴生前的班级,几个女生抱在一起痛哭。

即使她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但她的离去依然让所有人心碎。

02

林雨晴的父亲林建国是实验中学的物理老师。

教学经验丰富,在学校很有威望。

她的母亲王美玲在市政府工作,是一名普通公务员。

勤勤恳恳,为家庭付出很多。

他们家住在教师小区的一栋老式楼房里,面积不大但整洁有序。

客厅的墙上挂满了林雨晴从小到大的奖状和证书。

那面墙是林建国的骄傲,他常常带同事来家里,指着那些奖状介绍女儿的优秀。

林雨晴从小就是那种让家长们羡慕的孩子。

安静,听话,成绩优秀。

从不让父母操心,也很少提出任何要求。

她的房间简单而整洁,没有什么少女常有的装饰品。

书桌占据了房间的主要位置,上面堆满了各种教辅资料。

她的书桌永远整齐,笔记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品。

笔记本上总是密密麻麻地写满重点和笔记,每个字都工整得令人惊叹。

“雨晴从小就特别懂事。”这是邻居们经常说的话。

“十岁时就能自己做饭了,从来不让父母担心。”

“那孩子懂事得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

小学六年,她几乎没有缺席过一次班干部的位置。

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点名表扬她。

“要是每个学生都像林雨晴这样自觉,我们老师就轻松多了。”

林建国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脸上都会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

初中三年,她的名字始终钉在学校光荣榜的最上方。

年级第一的位置从来没有旁人染指的机会。

她参加过无数竞赛,为学校赢得了无数荣誉。



高中三年,她的作息规律得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深夜十一点准时熄灯。

寒暑假也不例外,从不懈怠。

她的时间表上,每个小时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每一科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她很少参加同学的聚会活动。

“我得抓紧时间学习。”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同学们邀请她参加生日派对,她总是婉言谢绝。

“期中考试快到了,我得复习。”

“周末有数学竞赛培训,下次吧。”

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同学们渐渐也不再邀请她了。

她的同桌李梦回忆道:“三年来,我几乎没见她笑过几次,总是很认真,很紧绷。”

“有一次,我看她在课间偷偷哭,问她怎么了,她说只是眼睛不舒服。”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她语文考试失误,只考了95分,害怕回家面对父亲。”

班主任郑老师对林雨晴的评价是:“非常自律的学生,从不需要老师操心。”

“就是太过安静了,几乎不怎么与同学交流。”

“我曾经担心过她的社交状况,但她的学习成绩那么好,也就没太在意。”

林雨晴的父亲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严厉。

他常说:“既然是老师的孩子,就更要带好头。”

“你必须比别人更努力,因为你代表着我的教育成果。”

每次考试,他都要求女儿回家详细分析试卷,找出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

“你怎么会做错这么简单的题?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

“这次数学只考了98分,是不是最近偷懒了?”

母亲王美玲则相对温和,但对女儿的期望同样很高。

“我们条件有限,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你看隔壁张家的孩子,考上清华了,人家家里条件也不比我们好。”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优秀的学生。

街坊邻居都羡慕林家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

老师们都以有林雨晴这样的学生为荣。

同学们都把她当作学习的标杆。

没人知道在这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

没人注意到她逐渐消瘦的身影和越来越黯淡的眼神。

没人发现她偶尔望向远方时,眼中闪过的绝望和恐惧。

03

“死亡时间初步判定在凌晨2点到4点之间。”法医合上笔记本对刑警队长张明说。

张明点点头,目光扫过现场。

“有挣扎痕迹吗?”

“几乎没有,像是很平静地接受了死亡。”法医回答。

林雨晴的房间里,一切都很整齐。

床铺平整,没有一丝褶皱,仿佛从未有人睡过。

书本归类摆放,桌面一尘不染,每支笔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墙上的日历标注着各种考试和复习计划,一直排到大学开学。

衣柜里的衣服按照颜色和类型分类挂好,简单而实用,没有太多时尚单品。

“没有打斗痕迹,门窗完好,可以排除他杀。”警员小李汇报道。

“她用的是自己的丝巾,在房梁上...”小李的声音有些哽咽。

张明皱眉:“一个刚被北大录取的学生,选择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结束生命,确实令人费解。”

“找到遗书了吗?”张明问。

“没有,房间里没有任何遗书或者类似的告别信息。”

“我们检查了她的笔记本、抽屉、书包,甚至床垫下面,都没有发现任何遗书。”

这很奇怪。

大多数选择结束生命的人,都会留下只言片语。

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被北大录取的学生来说。

她应该有话要对父母说,对这个世界说。

林雨晴的书桌上,电脑处于关机状态。

警方技术人员尝试开机,发现需要密码。

抽屉里整齐地放着各种文具和笔记本。

最上面的一本笔记本记录着她的高考复习计划,精确到每一个小时。

“早上5:30-6:30,背诵语文古诗文...”

“晚上8:00-10:00,数学模拟试题训练...”

每一项计划后面都打着整齐的勾,显示任务已完成。

最后一页写着:“录取后准备事项”,下面列了一长串清单。

“买新衣服,办理银行卡,准备生活用品...”

“了解北大周边环境,提前学习大一课程...”

“感谢老师和同学...”

这不像是一个准备自杀的人会做的事。

张明注意到书桌角落放着一本看起来很普通的日记本。

翻开后发现全是学习笔记,没有任何私人情感的流露。

“这孩子的生活里,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了吗?”张明不禁感叹。

警方在她的抽屉深处发现了一个黑色U盘。

U盘容量32G,已使用10G左右,里面全是视频文件。

文件按日期命名,从高一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后。

“视频日记?”张明猜测。

视频的缩略图显示都是林雨晴对着镜头说话的画面。

“带回去看看内容。”张明说,“通知家属过来协助调查。”

小李点点头:“林家人现在在医院,女孩的母亲一直处于崩溃状态。”

张明叹了口气:“先别告诉他们U盘的事,等内容确认后再说。”

离开前,张明最后环顾了一下这个房间。

如此整洁,如此规矩,如此缺乏少女生活的气息。

墙上没有偶像海报,书架上没有小说,桌上没有化妆品。

只有教科书,参考书,笔记本。

“这哪像一个十八岁女孩的房间...”

04

林建国和王美玲坐在警察局的椅子上,像两尊失去灵魂的雕像。

林建国眼睛通红,面色灰白,整个人似乎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

王美玲则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目光呆滞,嘴唇颤抖。

“我女儿不可能自杀。”林建国的声音嘶哑,“她刚被北大录取,前途一片光明。”

“我前天还和她讨论去北京后的住宿问题,她看起来很期待大学生活。”

王美玲只是不停地哭,手中的纸巾已经湿透。



“我的雨晴,我的好女儿...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张明递给他们一杯热水:“请节哀。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情况,希望你们能配合。”

“昨天晚上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异常声音?”张明问。

林建国摇头:“我们的房间在走廊另一端,雨晴从小就很独立,很少打扰我们。”

“我们尊重她的私人空间,很少进她的房间。”王美玲哽咽着补充。

“最后一次见到她是什么时候?”

“晚饭后她回了自己房间,说要整理一些资料,准备大学要用的东西。”王美玲哽咽着说。

“她看起来很正常,还说想吃我做的红烧肉,让我明天给她做...”

说到这里,王美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

“我女儿一向很坚强,从来不会想不开。”林建国坚定地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

张明点点头:“我们会彻查的。雨晴的电脑需要密码,你们知道吗?”

林建国愣了一下:“她从来不会对我们设置密码,我们家一向很信任彼此。”

王美玲擦了擦眼泪:“试试她的生日,0825,她常用这个。”

张明记下了这个信息。

“雨晴平时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或者经常联系的人?”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同时摇头。

“她很少提到朋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林建国说。

“有几个一起参加竞赛的同学,偶尔会来家里讨论题目,但也不算特别亲密。”

“老师呢?有特别关系好的老师吗?”

林建国想了想:“班主任郑老师对她很关心,经常鼓励她。还有数学老师刘老师,经常给她额外辅导。”

“初中时...”王美玲突然开口,“有个英语老师,陈老师,对雨晴特别照顾,经常免费给她补课。”

“陈志明?”林建国皱眉,“他早就离职了,应该没什么联系了吧?”

王美玲点点头:“应该是吧,我也很久没听雨晴提起他了。”

实验中学的校长亲自来到警局。

六十多岁的老人满脸悲痛,眼中含泪。

“林雨晴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这个消息太让人震惊了。”

“我已经安排心理老师进驻各班级,帮助学生们渡过这个难关。”

“她在学校有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张明问。

“完全没有。她一直很稳定,是老师们眼中的模范生。”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待人有礼,遵守规章。”

“上周五才参加了毕业典礼,她还代表毕业生发言,讲得很好。”

“朋友呢?有没有亲密的同学?”

校长思考了一下:“说实话,她很少与同学深交,大多时间都在学习。”

“但也没有被孤立,同学们都很尊敬她。”

林雨晴的班主任郑老师提供了一些额外信息。

“高考后她确实看起来有些疲惫,但我以为那只是正常的释放。”

“毕竟高三一年太紧张了,考完试放松一下很正常。”

“她有没有提到过未来的计划或者担忧?”

“没有特别的,就是普通的关于大学生活的期待。”

“她说想学好法律,将来为弱者提供帮助。”

“还想参加社团,弥补高中时期错过的社交活动。”

郑老师眼中含泪:“她明明有那么多计划,那么多梦想...”

数学老师刘老师则表现得更加自责。

“我应该多关注她的,不只是她的成绩,还有她的内心世界。”

“林雨晴太懂事了,从来不会表现出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都以为她很好。”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分数,我们辜负了这个孩子...”

同学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同桌李梦哭红了眼睛:“她其实很温柔,只是不善表达。”

“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她偷偷给我整理了一套复习资料,讲解了所有难点。”

“我根本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做,明明前途那么好...”

班长王强则表示震惊:“林雨晴是我们班最坚强的人,从来不被困难打倒。”

“高二那年她发高烧,还坚持参加数学竞赛,最后拿了省一等奖。”

“这样的人怎么会轻言放弃生命?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有人说她总是独来独往。

“放学后她总是第一个离开教室,好像很赶时间。”

有人说她偶尔会长时间盯着窗外发呆。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有时上课也心不在焉的,不像以前那么专注。”

有人说高考结束后她变得更加沉默。

“本来以为她会开心一点,结果反而话更少了。”

但没有人能提供关键线索。

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讨论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考制度太残酷了!”

“北大录取的压力可能让她崩溃了。”

“家长的期望可能成了孩子的枷锁。”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最后还不是分数至上?”

教育专家们纷纷撰文,呼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成绩优异不等于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应该学会倾听,而不只是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却没人知道真相。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留下一个个无解的谜团。

05

警方调取了林雨晴的手机通讯记录。

她的通话记录出奇地少,大多是与父母之间的简短通话。

“到家了”、“在学校”、“晚饭吃什么”...平凡而简短的交流。

一个奇怪的发现引起了张明的注意。

高考成绩公布当天,林雨晴曾与一个陌生号码通话57分钟。

这个号码不在她的通讯录中。

按照通话记录,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长谈。

追踪显示,这个号码属于一个名叫陈志明的男子。

“陈志明?”张明念出这个名字,“她母亲提到过的那个初中英语老师?”

进一步调查发现,陈志明曾是林雨晴初中时的英语老师。

三年前,他从那所学校离职,来到另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现年35岁,未婚,在外租房居住。

“为什么一个已经毕业三年的学生会与前任老师有这么长时间的通话?”张明感到疑惑。

“而且是在她高考成绩公布的重要日子。”



技术部门提供了更多信息。

林雨晴的手机与这个号码之间的通信并不频繁,但从高一开始就有零星记录。

“主要是短信和偶尔的通话,内容我们无法获取,但频率每月都有。”

张明命令对这个号码进行全面调查。

“查他的社交账号,工作记录,犯罪记录,一切可能的信息。”

林雨晴的社交媒体账号几乎是一片空白。

微信朋友圈上一年就没更新过。

QQ空间停留在初中时代。

微博账号只关注了几个教育类账号,从不发布内容。

最后一条更新还是在一年前,发了一张学校的樱花照片。

配文简单:“又是一年花开时。”

没有自拍,没有心情分享,没有与同学的合影。

仿佛刻意将自己隐藏起来。

但她的私信箱里有大量未读消息。

大部分是同学发来的学习问题,她几乎没有回复过。

“林雨晴,物理第三题怎么解?”

“雨晴,能借我看一下你的历史笔记吗?”

“林大神,救救我,这道题完全不会啊!”

这些求助反映了同学们对她学业能力的认可,却没有一条是关于私人话题的交流。

几条来自陌生账号的信息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你知道后果的,别做傻事。”

“我们的约定还算数。”

“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北大?呵呵,你以为你真的能逃得掉吗?”

这些没有署名的信息,语气冰冷而威胁。

最后一条发送于林雨晴去世前一天。

警方试图追踪这些账号,却发现它们已被注销。

“使用了匿名代理,很难追踪真实IP。”技术人员报告说。

林雨晴的电脑密码被父母提供。

电脑里同样整洁有序,作业、学习资料、大学申请材料,一切都分门别类。

浏览历史显示,她经常访问一些心理咨询网站。

“青少年抑郁症自测”、“如何应对精神控制”、“摆脱有害关系的方法”...

这些搜索记录与一个优秀学生的形象极不相符。

更令人不安的是,她曾多次搜索“如何彻底删除数据”和“自杀方式哪种最不痛苦”。

最后一次搜索是在去世前几小时。

张明越发确信,林雨晴的死亡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故事。

“调查陈志明的背景,重点关注他与学生的互动历史。”

“同时安排心理专家分析这些搜索记录和社交信息。”

张明决定查看那个U盘的内容。

按照规定,这种个人隐私内容需要在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查看。

林建国和王美玲被邀请到警局,共同观看这些视频文件。

“这些可能是雨晴的私人视频日记。”张明解释道,“可能包含一些线索。”

王美玲哽咽着说:“我女儿从来不跟我们说心里话,也许...也许这些视频能告诉我们真相。”

林建国紧握妻子的手,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期待。

没人知道,接下来他们将看到的内容,将彻底改变这个案件的方向。

06

警局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明将U盘插入电脑,打开了最新的一个视频文件。

日期显示是林雨晴去世前一天。

画面中,林雨晴面对镜头,眼神平静得近乎麻木。

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



这与她平时在学校精心打理的形象大不相同。

房间的灯光很暗,只有电脑屏幕的微光照在她苍白的脸上。

她看起来憔悴不堪,眼睛下面有明显的黑眼圈。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说话:

“这是我的最后一段录像。”

林雨晴的声音出奇地平静,仿佛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我已经录了三年的视频日记,从来没想过会有人看到它们。”

“但如果你们看到这个视频,我已经不在了。”

王美玲发出一声低泣,林建国紧紧握住她的手。

“对不起,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对我寄予了太多期望。”

“我知道你们会非常伤心,非常愤怒,非常困惑。”

“我知道大家会很困惑,一个刚被北大录取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结束生命。”

林雨晴的嘴角微微上扬,那不是微笑,而是一种解脱的表情。

“我不是因为学习压力自杀。”

“不是因为害怕大学生活。”

“不是因为考得不够好。”

“这三年来,我一直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牢笼里。”

她停顿了一下,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一个优等生,一个即将去北大的学生,怎么会被困在牢笼里?”

“但这就是真相。”

“我无法继续忍受那个人对我的控制和威胁。”

“我试过反抗,试过求助,试过逃离,但都失败了。”

林雨晴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

“他说如果我考上北大就会公布那些照片和视频...”

画面突然黑屏,只剩下林雨晴最后那句话的回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他说如果我考上北大就会公布那些照片和视频...”

视频戛然而止,像一把刀硬生生切断了真相的路径。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震惊地望着黑掉的屏幕。

王美玲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瘫倒在椅子上。

林建国的脸色瞬间惨白,手指无意识地颤抖着。

那个一向严厉的父亲此刻如同一个失去所有支撑的老人,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恐惧和悔恨。

会议室里的寂静被打破,技术人员低声说道:“视频没有结束,是被人为中断的。像是存储过程出了问题。”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张明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保持冷静:“我们需要查看更多视频,了解完整的情况。”

林建国颤抖着声音问:“什么照片?什么视频?谁在威胁我女儿?”



张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打开了按日期排列的第一个视频。

那是三年前的林雨晴,刚上高一,脸上还带着孩子气。

眼睛明亮,脸颊红润,笑容真实而自然。

与最后视频中那个憔悴、麻木的女孩判若两人。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成了在场所有人噩梦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