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雪】地面建筑错落有致,空中无人机有序巡航。雄安,这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在“云端”拔节生长。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晓燕走进雄安新区,探寻低空经济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现代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感受这座“未来之城”创造的无限可能。
智慧巡检:“会思考的天空之眼”
在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产业园,一架无人机接到指令,要在7公里有效作业半径内自主飞行并开展城市巡检任务,一旦监测到交通违停、道路破损病害等问题,无人机将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实时向指挥中心回传现场画面,助力城市管理者精准决策。这一“智慧巡检”每日可完成的工作总量,相当于巡检员徒步巡查工作量的四倍。“除了智慧巡检,雄安新区也在不断解锁更多‘低空+’应用场景”,产业园讲解员白佳雪介绍道,“快递闪送、森林防火、农林植保……可以说,雄安城市的‘智能化探索’正在经历一场‘低空变革’”。
产业园讲解员白佳雪向俄罗斯留学生晓燕讲解无人机巡检业务 环球网记者安雪摄
“无人机还能参与森林防火?”晓燕对“低空+森林防火”的应用实践非常感兴趣。“传统森林防火工作主要依靠瞭望塔固定监视和护林员徒步巡山相结合,准确率低、误差大。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不同任务装置,实现火情研判、快速定位、喊话照明、物资投送等辅助救援作用,可以说贯穿了应急救援的全过程。”讲解员介绍道。
“太高效了!”晓燕感叹道,“俄罗斯植被覆盖面积广、人口稀少,森林防火工作是一大难题,如果我们也能引进中国无人机,一定可以大幅提升森火防控效率!”据介绍,数字孪生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够实现低空空域环境直观呈现、低空飞行器精准操控、低空场景模拟预测,是“低空+”应用场景智能化、精细化、智慧化升级的核心引擎。目前,雄安新区正积极探索“空地一体”数字孪生城市空间新形态,不断拓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新边界。
智慧农业:麦田上的“数字农人”
在雄安新区的麦田上空,无人机正在执行农药喷洒工作。
农用无人机正在对麦田喷洒农药 环球网记者安雪摄
抢农时,保春耕,是农人一年丰收的根基所在。“以前人工喷洒农药,100亩地要十几个人干好几天,无人机几个小时就能搞定,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三桥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吕雪明介绍说,“现在,农用无人机就是我们打好春耕‘主动仗’的得力帮手!”
在吕雪明的介绍下,晓燕对中国“低空+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无人机不仅能喷洒农药,还能播种、施肥,甚至通过多光谱相机监测作物长势,及时发现病虫害,”吕雪明说,“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种地,产量高了,‘钱袋子’鼓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俄罗斯留学生晓燕在观看农用无人机功能展示 环球网记者安雪摄
低空经济正在重塑传统农业。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25.1万架,作业面积高达26.7亿亩次。“科技改变生活,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现在可以和天空合作吃饭,吃得还更好了!”吕雪明感慨道。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密码”
晓燕用“创新、高效、共享”三个词形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我曾疑惑中国发展为什么快、为什么好,现在,我从低空经济中找到了答案,”在晓燕看来,低空经济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发展智慧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还是现代农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国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开拓创新、高效推行,并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晓燕说。
晓燕参观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产业园 环球网记者安雪摄
中国低空经济正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让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智联网等产业迅猛发展。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我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中国工作,”晓燕笑着说,“在中国,每天都有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