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啊,答应我,找到她...告诉她,我对不起她...”
张卫国紧握着侄子的手,苍白的脸上挂着泪水。
“大伯,您别急,我一定找到她。”
张涛接过那张泛黄的照片,心头涌起疑惑:这个叫刘秀英的女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大伯临终前如此牵挂?
他不知道,这趟云南之行,将揭开一个尘封四十多年的秘密……
01
上海中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七十岁的张卫国躺在病床上,呼吸器发出均匀的声响。
窗外的梧桐树叶随着初夏的微风轻轻摇曳,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白色的床单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张卫国的脸色苍白如纸,两颊深深地凹陷,眼眶周围布满细密的皱纹,那双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如今变得黯淡无光。
医生说他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顽固的癌细胞蔓延到了全身,即使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也无力回天了。
“涛啊,你来了。”张卫国听到脚步声,微微转过头,对着刚走进病房的侄子露出一个虚弱的笑容。
张涛是张卫国亲弟弟的儿子,今年三十五岁,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担任项目经理。
自从父母早年去世后,张卫国就一直照顾着张涛,两人情同父子,比许多亲生父子还要亲近。
“大伯,今天感觉怎么样?”张涛放下手中的保温饭盒,在床边坐下,轻声问道。
张卫国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突然用微弱但坚决的声音说:“涛啊,大伯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大伯您说,什么事我都帮您办。”张涛连忙答应,他从未见过大伯如此郑重其事的表情。
张卫国挣扎着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个古旧的牛皮纸信封,颤抖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打开它,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和几封同样泛黄的信件。
“这是...谁啊?”张涛接过照片,只见上面是一位年轻时的张卫国,身旁站着一个长相清秀的姑娘,两人站在一片茂密的橡胶林前,笑得无比灿烂。
“她叫刘秀英,是我年轻时在云南农场的...恋人。”张卫国的声音有些哽咽,眼中泛起了泪光。
“我想请你帮我去云南找到她,告诉她...我对不起她,但我从未忘记过她。”老人的声音几乎低不可闻,却满含着深深的愧疚与思念。
张涛惊讶地看着大伯,他从未听大伯提起过这段往事,也不知道大伯年轻时曾在云南生活过。
“大伯,您和她...是什么时候的事?”张涛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是1970年,我被下放到西双版纳的橡胶农场,在那里遇见了她。”张卫国的眼神飘向远方,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
02
“那时候我才二十岁,年轻气盛,被下放到西双版纳的橡胶农场。”张卫国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回忆的温度。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年轻的张卫国刚到农场报到,就被分配去割胶。
橡胶树又高又直,张卫国从来没做过这样的活,一整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脸和手臂也被蚊虫叮得红肿。
就在他疲惫不堪地坐在树下休息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同志,你是新来的吧?给,用这个药膏擦擦。”
抬头一看,是一个穿着蓝色粗布衣服的姑娘,乌黑的长发扎成一条辫子垂在肩上,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
“她就是刘秀英,当地农场的职工,比我小两岁。”张卫国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
刘秀英从小在橡胶林长大,对割胶的技术了如指掌,主动提出要教张卫国正确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秀英不仅教会了张卫国如何割胶,还带他认识了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品尝当地的美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她像一株野生的兰花,朴素却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张卫国深情地说道,那一刻,他的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两个年轻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农场的劳动虽然艰苦,但有了彼此的陪伴,一切困难都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他们经常在休息的时候偷偷溜到农场后面的小溪边,分享从家里带来的书籍,或者仅仅是静静地坐在一起,看着溪水流淌。
“那一年多的时光,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老人的声音中带着无限的怀念。
然而好景不长,1972年初,农场突然通知张卫国可以回上海了,却没有刘秀英的名额。
“我们约定好,等我回上海安顿下来,就想办法把她也接过去。”张卫国的眼中充满了愧疚,“我们互相写信,一开始很频繁,后来就...”
张卫国回上海后,先是忙着安置工作和住处,再加上当时通信不便,与刘秀英的联系逐渐变得困难起来。
“最后一封信是在我回上海半年后收到的,她说她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张卫国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但是后来我家里人得知我和一个云南姑娘的事,坚决反对,甚至帮我介绍了对象。”
在家庭的压力下,加上距离的阻隔,张卫国最终妥协了,没有回复那最后一封信,之后与刘秀英彻底失去了联系。
“我结婚了,但婚姻并不幸福,几年后就离婚了,从此一个人生活。”张卫国的眼神中充满了后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能忘记她,忘记自己的懦弱和背叛。”
“现在我时日无多,只想在离开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亲口向她道一声对不起。”张卫国紧紧握住张涛的手,眼中满是恳求。
张涛看着大伯憔悴的面容和真诚的眼神,不由得心头一热,坚定地说:“大伯,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到刘阿姨。”
他轻轻抚摸着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已经模糊的字迹:“西双版纳国营农场七连”。
“这是她最后给我的地址,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她早已搬走,或者...”张卫国没有说完,但张涛明白他的担忧。
“大伯,您好好养病,其他的事交给我。”张涛小心地将照片和信件放回信封,轻轻地拍了拍大伯的肩膀。
走出病房,张涛靠在走廊的墙壁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手中的信封,心中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大伯的心愿。
03
回到公司,张涛找到了项目主管,请求休假一周。
“家里有急事,必须去云南一趟。”面对主管的疑问,张涛简单地解释道。
虽然公司正在进行一个重要项目的收尾工作,但看到张涛坚决的眼神,主管还是批准了他的假期。
回到家中,张涛立刻开始在网上搜索西双版纳国营农场的相关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经过几个小时的查询,他发现当年的橡胶农场如今已经改制成了一家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原来的七连早已不复存在。
“看来只能到那边再想办法了。”张涛叹了口气,订了第二天一早飞往西双版纳的机票。
临行前,他去医院看望了大伯,老人似乎比前一天更加虚弱了,但得知张涛即将出发去寻找刘秀英,眼中却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涛啊,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要如实告诉我。”张卫国紧握着侄子的手,郑重地说道。
张涛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那个让大伯魂牵梦萦的人。
第二天一早,张涛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的航班。
飞机在云层中穿行,窗外的阳光明媚耀眼,但张涛的心情却无比沉重。
四个小时后,飞机缓缓降落在西双版纳国际机场,一股潮湿而温暖的热带气息迎面扑来。
走出机场,张涛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中似乎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与上海的空气截然不同。
根据事先的规划,他先到预订好的酒店放下行李,然后打车前往原国营农场所在地。
“师傅,您知道原来的西双版纳国营橡胶农场吗?”张涛上车后问道。
“知道啊,现在叫西双版纳农垦集团了,改革开放后就改名了。”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一边开车一边介绍道,“你是去那边找人还是办事?”
“找人,我大伯四十多年前在那里当知青,我想帮他找一个老朋友。”张涛简单地解释道。
“四十多年啊,那可不容易。”司机摇摇头,“现在那边变化可大了,高楼都盖起来了,原来的知青点早就没了。”
一路上,张涛透过车窗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找到刘秀英吗?
经过约四十分钟的车程,出租车在一片现代化的办公楼前停下。
“这就是原来农场的总部,现在成了农垦集团的办公楼。”司机指着眼前的建筑说道。
张涛付了车费,站在宽敞的广场上,看着周围高大的热带树木和现代化的建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大伯口中那个简陋的农场。
他走进农垦集团的接待大厅,向前台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关于七十年代初期七连的一些信息,我大伯当年是这里的知青。”张涛礼貌地问道。
前台的年轻女孩显然对这种询问很陌生,她犹豫了一下,说:“这个我不太清楚,您可以去档案室问问,也许那里有相关的记录。”
在女孩的指引下,张涛来到了位于大楼底层的档案室,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整理一些陈旧的文件。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七十年代初期七连的情况。”张涛再次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上下打量了张涛一番,问道:“你找谁啊?”
“我大伯叫张卫国,当年是上海知青,我想找他当年的一个朋友,叫刘秀英。”张涛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递给老人看。
老人接过照片,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脸上突然露出一丝惊讶的表情:“这不是老张吗?我记得他!”
张涛一下子来了精神:“真的吗?您认识我大伯?”
“当然认识,我叫王德明,当年是七连的会计,你大伯张卫国在七连干了两年多,是个好小伙子。”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那您认识照片上的这位女士吗?她叫刘秀英。”张涛急切地问道。
王德明又看了看照片,点点头:“刘秀英啊,当然记得,她是本地人,在农场做技术员,教知青们怎么割胶。”
张涛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熟悉大伯和刘秀英的人。
“您知道刘阿姨现在在哪里吗?”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王德明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这个...我不太清楚,农场改制后,很多人都搬走了,有的回老家,有的去了城里。”
张涛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但他不愿放弃:“那您知道有谁可能知道刘阿姨的下落吗?”
王德明思考了一会儿,说:“你可以去七连原来的位置看看,那边现在是一个小村子,叫'胶林村',还有一些老职工住在那里,也许他们知道刘秀英的消息。”
得到这个线索,张涛感激地向王老道谢,随后便按照他的指引,打车前往胶林村。
出租车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行驶,窗外是成片的橡胶林,高大的橡胶树整齐地排列着,树干上的割痕清晰可见。
“就是这里了,胶林村。”司机停在一个小村庄的入口处。
张涛下了车,看着眼前的景象: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分布在一条主街两旁,房屋大多是砖瓦结构,偶尔夹杂着几栋新建的小楼。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村子,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询问。
04
正当张涛站在村口犹豫时,一个骑着三轮车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
“大爷,您好!”张涛连忙上前打招呼,“请问您是这个村的老人吗?”
老人停下车,好奇地看着张涛:“是啊,你是外地人吧?来这里干啥?”
“我是来找人的,我大伯四十多年前在这里当知青,他让我来找一个叫刘秀英的人。”张涛解释道。
“刘秀英?”老人皱着眉头想了想,摇摇头,“这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但我想不起来了。”
张涛有些失望,但还是礼貌地向老人道谢,准备继续往村子里走。
“诶,等等!”老人突然叫住他,“你可以去村口的小卖部问问李大娘,她在这村里住了一辈子,认识很多老面孔。”
顺着老人指的方向,张涛来到了村口的一家小卖部,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正坐在门口乘凉。
“李大娘?”张涛试探性地问道。
“是我,小伙子,你找谁啊?”李大娘抬头看着张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张涛重复了自己的来意,并拿出那张照片给李大娘看:“您认识这位刘秀英吗?”
李大娘接过照片,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不是秀英吗?我跟她可熟了!”
张涛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真的吗?那您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吗?”
李大娘点点头:“知道啊,秀英现在住在城里,她儿子在那边工作。”
张涛小心翼翼地问道:“那她丈夫呢?”
李大娘摇摇头:“秀英命苦,丈夫十几年前就去世了,现在一直跟着儿子生活。”
听到这里,张涛的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李大娘,您能告诉我刘阿姨现在住在哪里吗?我大伯病得很重,想在最后的时间里见见她。”张涛诚恳地说道。
李大娘看了看张涛,似乎在评估他的可信度,最终还是点点头:“我给你写个地址,她住在市区的'锦绣花园'小区,是她儿子买的房子。”
张涛感激地接过李大娘写的地址,又询问了一些细节,确保不会找错人。
离开小卖部,张涛心情复杂地回到了市区,按照李大娘提供的地址,他打车来到了“锦绣花园”小区。
这是一个中高档的住宅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比起自己想象中的场景要好得多。
来到小区大门口,张涛向保安出示了李大娘写的地址,解释自己是来找人的。
“9栋2单元501室,从这条路一直走到头就是9栋。”保安指了指小区内的一条林荫小道。
顺着小道走去,张涛的心跳不断加速,他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场景,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解释自己的来意。
站在9栋楼下,张涛深呼一口气,坐电梯上到了5楼,来到501室门前。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抬手按响了门铃。
“叮咚”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走廊中,张涛的心跳仿佛也随之停止。
05
门铃响了几秒钟后,屋内传来了脚步声,随后传来了锁被打开的声音。
而当门缓缓打开,眼前的人顿时就令张涛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