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电影展映活动中,科学电影《深潜10909》展映现场。王文洁 摄
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奋斗者”号的探照灯刺破黑暗,照亮这只正在下潜的“大鱼”。舱内显示屏的数值不停跳动“9987m-9988m……10000m……”,“准备抛载,三、二、一,抛!”“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这是科学电影《深潜10909》里的一幕。
4月26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以下简称“北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电影展映活动中,科学电影《深潜10909》与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精选影片共同亮相。广东科学中心、西藏自然博物馆等全国22家科普场馆参与展映,为公众带来一场光影科普盛宴。
创作者说
历时4年打磨,100多个单位参与
《深潜10909》由中国科学院出品制作,讲述了“奋斗者”号研制与下潜的艰辛历程。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深潜10909》总策划与出品人刘剑介绍说,《深潜10909》是中国科学院“科技脊梁”系列影片之一,历时4年打磨,100多个单位参与。主创团队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下潜至万米海底拍摄,真实再现了“奋斗者”号的下潜过程。
行业困境
科学电影供给机制不完善
《深潜10909》是中国科学电影的一个缩影。
如今,观众走进科技馆的巨幕影院,常被影片中的深海奇观或宇宙奥秘所震撼。殊不知,这些科学影片背后正上演着一场“供血系统”的博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指出,目前,为科教场馆实时供应新片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
此外,目前,科普场馆影院与商业院线未打通,各科普场馆之间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各吃各的饭”。
科普场馆不得不“自力更生”或“买米下锅”,即自制影片,或购买放映权。然而动辄数百万的制作费用,对中国科技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大馆来说也不容易,绝大部分影片仍靠购买放映权。
但“购片账单”同样沉重,每部影片每年需10万至30万元,而大多数场馆每年经费只够采买1-2部,不得不轮番播放旧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林育智说,目前科教场馆放映的科学电影绝大部分为进口片,国产片较少,影片质量与进口片还存在差距。“
如何破局
呼吁建立“科学院线”
如何破局?建立“科学院线”,组建统一的发行平台与供片机制,成为共识。
愿望如何达成?专家纷纷支招。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营销策划总监林霞认为,科学电影重返院线需要政策支持,如引导院线在特定时段展映科学影片,为制作单位提供1∶1配套资金支持。
周忠和建议,加强科普场馆与文化场馆联动,由具备放映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及设有高格式影厅的电影院共同组建“科学院线”。同时,建立科普放映常态化机制,打造科普电影市场,建立发行平台、统一供片机制,降低科学电影放映成本。
科普电影导演汪洁认为,建立“科学院线”离不开优秀科学电影作品。他的科普电影新片《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正在点映阶段,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影院主动联系展映事宜,汪洁认为这是影院对电影作品有信心,好作品一定能在市场中杀出重围。另外,他建议用政策加以引导,例如,教育部门向中小学生推荐的电影目录上,可增加科学影片比例;对于展映科学电影的商业电影院线,可给与补贴或税收优惠。
相关探索
破局曙光显现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国科技馆就推出了相关措施——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开展光影科学梦——科学家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截至2024年,总计巡映影片61部,参与科普场馆90家,展映4.47万场,服务公众120万人次。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好在破局曙光也已显现。此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专门为服务中小学开发建设了“中影校园影视公益服务平台”,集中采购影片入库,供中小学点播。依托这一平台,“校园院线”“科学院线”逐步建立。目前,全国约500家中小学通过该平台点播影片,每部费用仅需100元,成本大大降低。北京科学中心作为试点单位加入影片点播,探索科普场馆的片源新模式。
中国科学电影曾经历繁荣发展期
什么是科学电影?科学电影始终与科学探索、科学考察与科学普及、教育等领域密切相关,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占据独特地位。
因此,科学电影广义上包括科普电影、科幻电影、科学家故事片,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需科学工作者与电影人协同创作。
在中国,科学电影曾被称为科学教育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科教片肩负着科普使命,被称为“银幕教授”。影片题材涉及农业科技、工业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作品《泥石流》堪称典范——通过青年科考队考察实践,介绍西藏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这一时期的科教片还被誉为“电影的开场嘉宾”,在全国影院形成独特的放映制度——正片放映前固定插播10分钟左右的科教片。从城市影院到乡村露天放映场,科教片深入百姓生活,走过了一段繁荣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影院,好莱坞特效电影《侏罗纪公园》、BBC自然纪录片《海洋》等吸引着观众,传统科教片面临严峻挑战,在转型中逐渐走向没落。
转折出现在新世纪中。2000年,科教片《宇宙与人》震动影坛,不仅票房超越了同期进口大片,更斩获国内外大奖,成为现象级大片。
这为国人带来了信心,为了打破国外影片的垄断地位,2009年起,上海科技馆、中国科技馆等先后开始走自主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