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物理学界,它是一种尚未被证实的假说,却引发了科学家们无尽的遐想与探索。



根据这一假说,在我们所认知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这些宇宙或许与我们的宇宙有着相似的物理规律,或许又截然不同。它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初始条件,甚至维度结构。

从概念的起源来看,“Multiverse” 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 1895 年提出。而在物理学领域,20 世纪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平行宇宙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土壤。

19 世纪 20 年代后期,玻尔(Bohr)和海森堡(Heisenberg)在哥本哈根解释中提出,测量宏观物体的叠加态时,它们会坍缩,所以我们在宏观世界中看不到叠加态。



但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却在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叠加态确实影响着世界,宇宙可以分裂成并行共存的 “多重世界”,不会发生坍缩,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以薛定谔方程给出的波动力学方式运动 。

人类看到的类似坍缩的现象,只不过是因为自身也是量子世界的一部分,处于不同的叠加态中。这一理论为平行宇宙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平行宇宙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开始与科学理论产生紧密的联系。



此后,平行宇宙的概念不断发展演变。2003 年,美国宇宙学家泰格马克(Tegmark)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Parallel Universes》(平行宇宙)一文,对平行宇宙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分为四个类别。

第一类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在物理常数上保持一致;第二类宇宙在物理定律上与我们的宇宙相似,但基本物理常数有所区别;第三类宇宙基于量子理论,并且这些宇宙可能与第一类或第二类宇宙有关联;第四类宇宙则具有与我们宇宙不同的基本物理定律,其物理定律可能通过 M 理论来描述,代表了理论上所有可能的宇宙类型。泰格马克的分类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平行宇宙的内涵,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为我们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其中,不确定性原理和叠加态是量子力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一原理彻底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关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观念,让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存在着本质上的不确定性。

而叠加态则是指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之中。



例如,在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当单个电子通过双缝时,它并非像经典粒子那样只通过其中一条缝,而是以波的形式同时通过两条缝,并与自身发生干涉,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只有当我们对电子进行测量时,它才会 “坍缩” 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宏观世界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却真实存在。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中的这些奇特现象,美国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多世界解释(MWI)。

他认为,量子状态的坍缩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宇宙在每次量子事件发生时分裂成了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代表了一种可能的量子状态。



也就是说,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实际上都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发生了。例如,在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中,当我们打开箱子观测猫的状态时,宇宙就会分裂成两个平行宇宙:在一个宇宙中,猫是活着的;在另一个宇宙中,猫是死的。这两个宇宙相互独立,同时存在。

从量子层面来看,多世界解释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每一次量子相互作用都可能导致宇宙的分裂,产生无数个平行宇宙。在这些平行宇宙中,微观粒子的状态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宏观世界的多样性。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十分奇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且在数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除了量子力学,宇宙膨胀理论也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宇宙膨胀理论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极早期,宇宙经历了一段极其快速的膨胀过程,这个时期被称为暴胀期。在暴胀期,宇宙的体积呈指数级增长,其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光速(这里的超光速并不违反相对论,因为它是空间本身的膨胀,而非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



在暴胀过程中,由于量子涨落的存在,不同区域的宇宙可能会出现微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暴胀的作用下被迅速放大,导致不同区域的宇宙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理法则和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区域的宇宙就可能会形成各自独立的 “口袋宇宙”,它们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平行存在,但可能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

这些平行宇宙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如引力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等。在某些平行宇宙中,引力可能比我们宇宙中的引力强得多,这可能导致物质更容易聚集形成恒星和星系;而在另一些平行宇宙中,引力可能非常弱,物质难以聚集,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就会变得极为困难。

此外,这些平行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种类、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空间维度等也可能与我们的宇宙不同。例如,有些平行宇宙可能只有二维空间,或者存在额外的维度,这些维度可能卷曲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的存在。

从理论上来说,在平行宇宙中存在一模一样的自己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极其复杂,涉及到多个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概念。



基于平行宇宙的无限性假设,在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集合中,所有可能的物质排列组合都有可能出现。我们的身体是由大量的基本粒子构成,这些粒子的特定排列组合形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形态。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平行宇宙的数量是无限的,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个遥远的平行宇宙中,基本粒子以与我们所在宇宙中完全相同的方式排列,从而形成了一个与我们一模一样的人。这就好比在无限多次的掷骰子过程中,总会出现两次点数完全相同的情况。

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角度来看,每一次量子事件的不同结果都会导致宇宙的分裂,产生多个平行宇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决策和事件都受到量子层面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通常非常微小。例如,当我们在选择早餐吃面包还是吃鸡蛋时,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可能涉及到无数个量子层面的微小事件。

根据多世界解释,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宇宙就分裂成了两个平行宇宙,在一个宇宙中我们选择了面包,而在另一个宇宙中我们选择了鸡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事件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同平行宇宙中的 “自己” 在初始状态下可能非常相似,但由于后续经历的不同,他们会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然而,如果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后,两个平行宇宙中的量子事件和宏观事件发展路径完全一致,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 “自己”。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因为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使得事件的发展路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间,既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从物理定律的角度来看,根据一些理论模型,不同的平行宇宙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和自然法则。例如,在某些平行宇宙中,引力的强度可能与我们的宇宙不同,这将导致天体的形成、演化以及生命的诞生和发展都与我们的宇宙截然不同。

在一个引力更强的平行宇宙中,物质可能更容易聚集形成恒星和星系,但恒星的寿命可能会更短,因为它们内部的核反应会更加剧烈。而在一个引力较弱的平行宇宙中,物质可能难以聚集,恒星和星系的形成会变得非常困难,生命的诞生也可能因此受到阻碍。

在基本粒子的种类和性质方面,不同的平行宇宙也可能存在差异。我们所熟知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在其他平行宇宙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质量、电荷或相互作用方式。这些差异将直接影响到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进行,进而影响到生命的化学基础。如果电子的质量发生变化,那么原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都会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与我们的宇宙完全不同。

除了物理定律和基本粒子的差异外,不同平行宇宙的历史发展和事件进程也可能大相径庭。由于量子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平行宇宙在演化过程中会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在我们的宇宙中,恐龙在大约 6500 万年前灭绝,这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和人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恐龙可能没有灭绝,而是继续统治着地球,那么这个平行宇宙中的生物演化路径将与我们的宇宙完全不同,人类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或者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

然而,尽管不同平行宇宙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也不能排除存在与我们宇宙高度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宇宙的可能性。如果两个平行宇宙在初始条件和量子演化过程中几乎完全相同,那么它们在宏观层面上可能会表现出非常相似的特征。这就好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两个相同的实验,它们的结果很可能是相似的。但要达到这种高度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状态,需要满足极其苛刻的条件,这种概率在理论上是非常低的。

我们还可以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了解平行宇宙。

在量子力学里,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量子纠缠 。



例如,假设一个零自旋粒子衰变为两个以相反方向移动分离的粒子,沿着某特定方向,对于其中一个粒子测量自旋,假若得到结果为上旋,则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必定为下旋,假若得到结果为下旋,则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必定为上旋;更特别的是,假设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分别测量两个粒子的自旋时,则会发现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 。

这种现象的奇特之处在于,即使两个粒子相隔甚远,甚至位于宇宙的两端,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另一个粒子似乎能瞬间 “感知” 到测量动作的发生,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状态,这种超距作用似乎违背了我们对传统物理学中因果律和信息传递速度的认知,爱因斯坦将其称之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科学家们推测,量子纠缠或许可以跨越宇宙的边界,将不同的平行宇宙联系起来。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通过研究量子纠缠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获得平行宇宙的间接证据。

从多世界解释的角度来看,每一次量子测量导致的宇宙分裂,会使得纠缠粒子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有着不同的状态组合。通过对量子纠缠态的研究,有可能发现与平行宇宙相关的线索。一些科学家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试图从量子纠缠的特性中找到平行宇宙存在的蛛丝马迹。他们认为,量子纠缠中粒子状态的关联性,可能是不同平行宇宙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虽然量子纠缠现象已经被大量实验所证实,但要通过它来直接证明平行宇宙的存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我们对量子纠缠的本质和机制还尚未完全理解,虽然它展示出了超越经典物理学的奇特性质,但我们还不清楚这种超距作用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另一方面,如何从量子纠缠的实验数据中提取出与平行宇宙相关的信息,也是一个难题。目前的实验技术还无法直接探测到平行宇宙的存在,我们只能通过对量子纠缠现象的间接分析和推测来寻找线索,但这些线索往往是模糊的,难以作为确凿的证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