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现代化军队后勤开拓者,你会想到哪位将领?
在军队从事过后勤工作的不在少数,如杨至成、赵尔陆、张令彬、邱会作等在战争年代,长期干后勤工作。可说到军队里程碑式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半路转行干后勤工作的洪学智。
洪学智是一位多面手,红四方面出身的政工干部,抗战时期干军事教育、军事参谋,解放战争时担任军事主官。新中国成立后,被邓华要到志愿军担任副司令。
对后勤工作没有任何经验的他,一开始协助东北军区转运物资到前线。可现代化战争与过去打仗有着很大不同,过去作战后勤工作由地方和后勤系统人负责,像淮海战役几十万支前民工源源不断将物资运抵前线,中途基本上没有遇到敌人绞杀,袭击等。可到朝鲜前线,敌人飞机无差别攻击,并无所谓的后方,后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后勤保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切保障,没有充足的粮食、弹药、药品谈什么胜利。而后勤不断遭受敌人袭击,运输变得异常艰难,给前线也带来很大压力。战士们当时有三个顾虑,一怕没饭吃,二怕无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美军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兵,志愿军则是1个后勤人员大体供应6—10个兵。没有充分的物资,谈不上后勤保障。
志愿军要成立专门的后勤勤务司令部。考虑到他此前协助负责过后勤工作,就让他兼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场上都至关重要,而现代化战争打得就是后勤补给。采取多条线路,修铁路,加速火车运输;优先运输主要物资,必不可少的物资;增加几个汽车团,加强人力、畜力、大车参加运输;要依靠就地筹粮,取之于敌。
在运输时,除了多条线路运输,将成连成排运输改为分散运输跑单车,实行分段包运制。敌人摸不清规律,就是发现了损失也不大,不仅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车辆的损失。在供应结构上进行改变,实行分区供应,各供应区相对稳定,部队在作战时,可就近得到供应区支援。这样部队行进作战时也不需要带太多物资,便于部队机动作战。
彭总对他很信任,要求后勤必须得到保障,如果一两天没吃饭,再好的作战计划都完了。他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条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彭老总对洪学智确保部队后勤保障,给予极大的肯定。
1954年后,他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理顺后勤体制、健全机构,完善标准制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开创性的工作,极其复杂,不容易。
此后,后勤工作都是在进行战备,适当进行调整,大方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959年离开军队后,1980年,重返总后勤部,第二次担任总后部长。此时对总后又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八十年代要实行现代建军,随着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在推动后勤改革。
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长,都是历史潮流需要的情况下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