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对华加征145%高关税引发全球震动后,特朗普终于“嘴软”了。5月8日,这位高调宣称“不会调税”的美国总统突然改口,表示对华关税“不能再高了”,未来“势必下调”。而就在一天前,他还刚刚强硬表态,称不会为启动实质性谈判而主动让步。如此前后矛盾的言辞,再次印证了特朗普外交战略的一贯套路,嘴上是铁拳,转身就妥协;高墙未筑成,先找台阶下。
这一次,特朗普的台阶是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据路透社报道,中美两国将在本周末展开“实质性贸易谈判”,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将于5月9日至12日赴瑞士,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进行会晤。这场会谈早已在暗中酝酿,而特朗普之所以突然“放风”,不过是想提前掌控叙事节奏,为自己树立“我主动缓和”的形象,典型的美国式公关操作,既要姿态强硬,又要为退让铺垫。
特朗普还在白宫讲话中称“中国必须有所行动”,并一如既往地炒作所谓“巨大的贸易逆差”。这套言论早已在2018年-2020年的贸易战中用到发烂,但他显然还沉浸在“对华施压得利”的幻想中。然而现实早已不是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单边施压年代”: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下,美国再高的税率也无法彻底压垮中国供应链,反而在不断推动中国内循环强化与对外多元化布局。
而且,中方态度坚决明确。外交部、商务部已先后表态:美方要谈可以,但必须在取消单边加征关税、停止经济胁迫、尊重国际规则等根本问题上拿出诚意。尤其是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表态更是一针见血,“如果美国说一套做一套,中方绝不会答应。”这不仅是对特朗普的警告,更是对世界发出的信号:中国不会为达成协议而牺牲自身原则,更不会为了所谓“缓和”而接受不对等的条件。
美国近期在贸易政策上的躁动,是被现实打脸后的被动调整。高达145%的关税带来的,并非美国制造业的“复活”,而是福特、通用等巨头的利润大缩水,是消费者价格压力加剧,是盟友企业转向他国,是世界对“美国信用”的严重动摇。当特朗普试图借“关税极限”打造谈判筹码时,他已经忘了:经济是双向流动,贸易不是你家印钞机。
这场“口头缓和”的背后,美国并未真正收起刀剑。就在近期,华盛顿仍在不断加码对中国半导体、AI技术的封锁,操弄“脱钩”“小院高墙”战略,对港澳台事务持续操弄,试图打出“多线制华”组合拳。此时释放“谈判”信号,不过是打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老戏码。而这种策略,中方早就看穿,并不会轻易买账。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摆布的“谈判对象”。中方有完整的产业链、稳定的内需市场、扩展中的“全球南方”合作网络,再也不是依赖美国市场求生存的“附庸经济体”。特朗普若真想“以谈代战”,那么就必须从取消关税开始,从停止围堵做起,而不是只在麦克风前说漂亮话、在背后继续动刀子。
这一次中美会谈,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磋商,更是对美国“贸易霸权旧逻辑”的又一次挑战。中方要争取的是平等的经济规则、公正的全球贸易秩序,而非讨价还价式的“短期妥协”。若特朗普继续执迷于“我施压你让步”的幻觉,那么等待他的将不会是“愉快的周末”,而是又一次国际共识的疏离与信用的透支。
嘴上喊着合作,脚下却设陷阱,终将没人再陪他玩下去。中美关系可以合作,但合作不是投降。谈判可以进行,但谈判不是单方面让利。这一次,不仅要谈得实,也要谈出尊重。如果特朗普还在幻想用“表态”换回主动,那他很快就会明白:这世界,早已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