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生、家庭的发展,在有一定规律的,顺着去安排,总是好一些。
70后的一代人,一晃就老了,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了。
未来十年,我们从中年步入老年,方方面面的情况,也跟着改变。
多琢磨以下几种情况,别到时候,打个措手不及。
01
我们的父母越来越老,对儿女的依赖越来越大。
当人均寿命慢慢提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多活几年,真好。
事实上,几家欢乐几家愁。
有退休金,存款的老人,多活几年,完全没有问题,儿女也不感觉有多少压力。
那些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存折上也没有看到几个钱的老人,生活费就没有着落了。完全靠儿女摊派。
70后的父母们,没有退休的情况,占据了一大半吧。
我们的父母是40后、50后,出生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没有抓住什么风口浪尖。或许只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
父母寿命变长,但是收入却一点都没有。无形之中,父母对儿女的依赖,就很强了。
父母长寿,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增加,开销却实打实增加了。父母养老,需要从长计议,几个儿女要一起分担,打破“都靠儿子”的传统;也妥善安排父母的住处,医疗等。
02
我们的儿女长大了,反哺父母,多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盼星星,盼月亮,70后的我们,也可以做爷爷奶奶了。
儿女长大,有工作了,结婚了,这多喜气啊。
我们想一想,可以“养儿防老”吗?答案是大概率否定的。
我们的儿女,也就一两个吧。独生子女的情况很普遍。
儿女也多半会去外地谋生,不一定在父母的身边。儿女结婚后,也会要我们去帮忙带娃,但是不是常住。
儿女在大城市的话,面对房贷车贷,工作不是很稳定,培养下一代的开销很大,甚至婚姻都不太稳定的局面。我们指望儿女,这估计指望不上。
儿女要是工作很不稳定,自顾不暇,父母的养老问题,是排不上日程的。
有一部分70后家庭,儿女外出谋生,一年都见不到一两次。只能通过网络平台,大家互动,交流。牵挂多了,但是陪伴少了。
03
我们的身体也老了,自己养老、反哺父母、帮助儿女的多重压力还在。
十年后,我们也是老人了。
但是我们真的不敢老去。因为生活的重担,还无法完全放下来。
以后,六十岁的我们,要管着八九十岁的父母,变成了常态。拖着不太灵活的身体,给父母当保姆。
如果父母不要我们过多操心,或者父母已经走了。那么操心儿女,是不可少的。
儿女在外地混,我们就去带娃。其过程中,是尽量不要儿女给保姆费的。也许我们还要倒贴一些生活费,给孙辈日常的开销。
如果有可能,我们还会给儿女承担一些房贷的压力。
事实上,很多70后的父母,掏空老底,给儿女在城里买房,承担了首付。尤其是养了儿子的家庭,这买房就变成了自己的任务。
三代人的生活压力,似乎都集中在70后的身上。
为了扛起压力,一批70后,在六十多岁,男的去打工,女的去带孙。又反复叮嘱自己:保重身体。想来,显得很矛盾。
04
我们六十岁之后,有退休金、没有退休金的人,过不一样的生活。
出生在农村的70后,从小就没有什么退休的概念。
后来,我们去外地打工,也通过网络,看到了很多的退休政策,退休老人等。就开始盼望自己也退休。
退休之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比自己存点钱,应该是更有保障。
把城里的退休老人和农村无法退休的老人比较,生活的差距很大。
到了70后这一代,很多人在厂里打工,也有了养老保险。为六十岁之后的生活,做出了安排。
一批人通过灵活就业保险机制,也解决了养老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长期经济状况不太好,或者没有远见,日子得过且过。到了六十岁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儿女指望不上,自己也没有收入来源,这就着急了。
所以,想尽办法去退休,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别等老了,才悔悟什么。
05
我们这一代,落叶归根的可能性不大了。
70后,是有自己的老家的。在农村,或者在镇里......
我们也想,不打工了,就去老家住。门口有鱼塘,屋后有菜地,院落很大。
可以养一条小狗,跟随自己,蹦蹦跳跳。
带着叶落归根的想法,很多人就在老家,修建了新房子。房子很漂亮,钢筋水泥结构,屋顶也有琉璃瓦,院落也铺了水泥,能停车。
但这几年,我们回到老家,心中的滋味不好受。虽然公路修好了,路灯也有了,但是荒凉了很多。尤其是偏远农村,一个村里都没有几个人。
村小是很少有了,种地的人也少了。
更现实的是,70后的人,出生在农村,但是不一定懂得种地。
在父母离开老家之后,或者父母过世了。老家开始荒芜,没有了生机。
很多70后,打心眼里安排自己在县城养老。老家,只能在梦里。
06
十年时光,充满了变数,想要从容一些,就要主动准备。
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来;养育儿女,逼着他们独立;自己养老,准备一份退休金;回不回老家养老,都随意;省吃俭用,存一点点钱;夫妻和睦,携手面对一切。
70后,岁月染白了头发,却还要绞尽脑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