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不远万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萨乎里动情地说为了感谢您给我们带来杂交水稻,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现在中国的杂交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

2006年,袁隆平团队带着杂交水稻技术来到马达加斯加最初,当地人对这种神奇的种子充满疑虑他们甚至说这是魔稻,担心吃了会中毒。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被印度洋环抱的非洲第一大岛,这里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印度洋粮仓”然而,到21世纪初,这个粮仓却陷入粮食危机:

全国80%人口从事农业,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60%,但单产仅2.5/公顷,每年需进口40%的口粮200万人挣扎在饥饿线上。


袁隆平到达马达加斯加之后,仔仔细细地做了一番调查,他亲自到田里看当地人种植,发现了他们的问题:

原来当地农民守着祖传的深水稻种植法,这种原始的种植方式让水稻只能听天由命,雨季洪水淹没稻田,旱季龟裂的土地颗粒无收,恶性循环

再加上马达加斯加气候复杂,从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从高原到沿海,病虫害种类繁多当地有一种青蛙专吃稻穗,传统农药无法根治

袁隆平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想要进行宣讲杂交水稻种植法,结果却遇到了问题,当地农民不敢尝试,他们的文化传统是把水稻为祖先的馈赠不愿意改变种植方式

为了宣传和消除当地农民的误解,团队在马义奇镇建立示范田,邀请农民现场观摩

一开始当地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他们看到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00公斤,是当地品种的3倍时,他们终于抵挡不住诱惑,放下戒心跟着袁隆平学着种杂交水稻

之后,袁隆平和团队才开始真正地教他们种植水稻,实现技术本土化,袁隆平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培育出3个适应本地气候的新品种。

同时,他们开展田间学校培训,手把手教农民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为了解决专吃稻穗的青蛙,袁隆平和团队他们研发出生物防治法,那就是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控制害虫,又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针对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团队推广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技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


2019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5万公顷,平均单产7.5/公顷,累计增产粮食200万吨,帮助500万人摆脱饥饿。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马达加斯加时,袁隆平的回答充满战略眼光:这里是连接亚非的农业枢纽,一粒种子可以辐射整个印度洋。

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技术,惠及100万农户马达加斯加的成功,让杂交水稻成为中非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提供了范本。


2017年,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上货币,这在非洲从没发生过,这个行为不仅是对袁隆平个人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技术的认可。

之后,袁隆平团队在近70国推广技术,为80多国培训1.4万名人才,全球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多养活5000万人

在《科学家的故事》中,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马达加斯加的金黄稻穗印上货币,当非洲农民笑着收获“擦拉贝”(当地语“最好的东西”).........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量的飞跃,更是一个科学家用一生践行的誓言:让世界远离饥饿如今,他的团队仍在马达加斯加培育耐盐碱水稻,为非洲的粮食安全继续奋斗。

袁隆平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梦想,正在马达加斯加的稻田里一步步成为现实。

真正的伟大,是为人类命运播撒希望真正的科学家,心里装着全人类的饭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