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不要退回来!”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前往北京时说出了这样的话。他与周总理都希望能给北京的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然而,就在进京后不久,主席的老乡们便赶了过来,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主席的心愿
1949年,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相继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全国的希望就在眼前。
这时,中央也开始为建立新政权做准备。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等众位领导决定定都北京。
3月23日,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便乘坐着十几辆旧式军用吉普车从西柏坡出发了。
毛主席满面红光地说:“今天进京赶考去!”周总理也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主席点点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希望我们都能考个好成绩!”
李自成当年带着军队闯进北京城时风光无两,然而他最终只在城里待了几十天,便灰溜溜地逃了出来。
他之所以“赶考失败”,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以此为鉴,毛主席再三要求众人,要时刻谨言慎行,防止因为骄傲而失败。
而他自己则也以身作则,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着自己。
原本在入城之前,有工作人员建议说,中央领导的居所可以安排到故宫。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表示他们不是皇帝,不能住在皇宫中。
后来,他们先是在香山居住了一段日子,不久后又搬到了位置比较偏远的中南海。
在入驻香山期间,有一次毛主席出去散步,他忽然发现有人刷了两条标语: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
原本大家是想表达对两位首长的敬爱,但毛主席看后非常生气,当即命人将这两条标语擦掉。
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众人,如今他们只是走完了长征的第一步,今后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必须戒骄戒躁。怎么能还没进城就喊上万岁了?
在主席的要求下,全军上下都开始互相督促和监督,依旧保持着在延安时期的艰苦作风。
进城之后,战士们开始自觉保护人民的财物,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为陷入泥沟里的黄包车夫推车,为行动不便的大娘抱孩子、挑扁担……
人民从未见过这样文明的军队,心中的防备也慢慢变成了接纳。到最后,群众已经开始自发拥护起这支人民军队了。
看着部队顺利地通过了人民的考验,毛主席心中倍感欣慰。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件令他十分头疼的事却发生了。
“这江山姓公不姓毛”
8月4日,过江的百万雄师一举解放了毛主席的家乡湖南,此时距离开国大典还不到两个月。
东野46军138师师长任昌辉在接管湖南长沙防务时,同时接到了一项重要的命令:寻找毛主席亲属与同乡的下落。
在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报复,主席的很多直系亲属都牺牲了,但还有一些旁系血亲得以幸存。
任昌辉很顺利地便找到了这些人。
乡亲们得知当年的“三伢子”不仅还活着,竟然还成为了人民的主席时,激动不已,当即表示愿意带点土特产去看望他。
毛主席收到消息后也非常高兴,这么多年在外征战,主席心中最牵挂的就是家乡的亲人们。
为了招待大家,他当即用自己的稿费摆下一大桌家宴,准备好好招待乡亲们。
不久后,一行人便在部队的护送下来到了北京。
但主席当时恰好在会见客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迎接他们,于是工作人员便将他们带到了主席的书房休息。
然而,等人们走进去后却大失所望,只见屋子里只摆放着一张简陋的书桌和一把椅子,装修也不像他们想的那样金碧辉煌。
七叔公直接对警卫员抱怨道:“三伢子的房间什么也没有,你们是怎么照顾的?”
警卫员有些惊讶,但还是如实说道,主席不喜欢奢侈,只要东西够用就行。
七叔公虽然不说话了,但他依旧是一副不满的表情。
没过多久,主席便抽出了空,过来与他们打招呼。见到主席的那一刻,七叔公又立马换上了一副热情的表情,亲切地称呼主席为“三伢子”。
听到熟悉的称呼,主席顿时红了眼眶。得知七叔公身体抱恙后,主席便提出自己会给他联系一些医院,给他治病。
主席话中的意思是用自己的稿费照顾他,但七叔公却似乎并没有听出这个意思,心中反而变得傲气起来。
随后他便又立即提出要到故宫观赏的请求,并还提出将故宫的文物搬到主席家中的请求。
听了他的话,主席立即皱起眉头。他意识到七叔公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故宫是人民的财产,里面的一丝一毫都是公家的,绝不能随意挪动。
但七叔公却并不理解他的话,他认为进了北京就相当于做了“皇帝”,有福不享那就是“傻”。
于是他便以一副长辈的姿态地说道,老百姓都明白他为革命胜利付出的代价,到了现在这种时刻也应该要点回报了。
随后他又明确表示,现在是毛家人打下了江山,他们不打算回去了,希望主席能给他们安排职务,他们要留在北京看好这个江山。
主席听后顿时怒了:“这江山姓公不姓毛!革命胜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革命烈士们前仆后继换来的,谁也不能搞特权!”
随后主席便摆明了态度,他们谁也不能留在北京,参观几天就可以回去了。
如果七叔公想留在北京治病,他会用自己的稿费给他支付医药费。其他的事免谈。
主席发了火,一行人再也不敢提要求。
等他们离开后,主席便向下属做出规定,今后若是再从湖南韶山来人,若是特殊问题交给他处理,若是想安排工作一律不接见,让他们自力更生。
就这样,主席在之后基本很少再接见家乡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书信往来。
严格的家风
主席不仅对远方亲戚是这种态度,对于子女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从没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享受过特殊待遇。
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时,毛主席便直接让儿子脱下了苏军制服和皮靴,换上了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
在得知儿子吃“中灶”时, 他还生气地说:“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
父子俩分别几十年,毛主席自然是牵挂儿子的,他能在心灵上给予儿子鼓励和安慰,但在身体和精神上,主席一直用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着儿子。
朝鲜战争开始之际,很多人不赞同毛岸英同志到战场上去。但毛主席却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表示其他老百姓的儿子能去,为何他的儿子不能去。
后来儿子牺牲的消息传来后,主席并未将一位父亲的悲痛流露人前。
他只是表示,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毛岸英同志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尽到了一个党员的职责。
毛主席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维护住了党的原则和尊严。他向我们证明了,旧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党最终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