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又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演了一出“高调登场,惨淡收场”的戏码。美国副总统万斯前脚刚走,印巴后脚就在克什米尔打了起来。印度空军原本信心满满,号称“南亚第一军事强国”,结果一夜激战,巴基斯坦空军直接击落6架印度战机,自己毫发无损。全世界吃瓜群众看得热血沸腾,而莫迪的脸色估计比咖喱还黄。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摩擦,不仅让印度的“军事实力”再次暴露在阳光下,更把美国给印度画的大饼也照得清清楚楚。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出关于印度制造业困境、外交策略和南亚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
一、美国来访,印度高调接待
事情还得从上月21日说起。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虽然论官职他只是“二把手”,但印度却给足了排场。红毯铺路、礼炮齐鸣,莫迪亲自接见,安排高规格会谈,表现得比美国总统来访还热情。
这不是印度一厢情愿,万斯此行带来了一份“大礼包”——美印在贸易协议谈判中取得“重大进展”,双方计划未来五年将贸易额翻倍,并在19个经贸领域展开密切合作。消息一出,印度国内媒体、资本市场一片狂欢,孟买股市大涨,舆论欢呼“印度制造崛起指日可待”。
但别忘了,国际政治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美国给出的承诺,更多是一张空头支票。当年日本、韩国、越南都见识过美国外交嘴炮的威力,轮到印度,八成也是差不多的套路。
二、空欢喜后的尴尬开打
然而,印度的“开香槟”时刻刚过,克什米尔前线就开火了。印度军方率先对巴基斯坦发起“精准打击”,为了显摆,还特意提前通知美国,表示这是一次有限、快速的军事行动,不会失控。
结果呢?巴基斯坦反应迅速,战机紧急升空,直扑印度领空,经过一夜激战,印军6架战机坠毁,己方零伤亡,场面极度尴尬。最戏剧性的是,特朗普事后被问到怎么看印度突袭,居然来了一句:“印度人真可耻”。半个月前还和莫迪称兄道弟,现在转脸就是“可耻的兄弟”。
这一下,把莫迪逼进了死胡同。打下去,风险升级,经济、投资环境全毁;不还手,软弱丢人,反对党随时可能趁机搞事,政权不稳。无论怎么选,都是输。
三、印度空军为啥这么拉胯?
说到底,这一切都离不开印度制造业的“孱弱”。
印度这些年想搞军工崛起,结果处处是笑话。最典型的就是光辉战机,项目从1980年代立项,折腾了35年,才在2015年交付空军。然而,这架“国产”战机其实是拼装货,发动机靠美国,航电靠以色列,外观抄法国。量产后不到几年,5架掉了2架,连印度空军都不敢多用。
问题还不止于此,印度军方一贯奉行“多国混搭”采购战略,空军战机来自美、俄、法、本国制造四个体系,后勤、维修、飞行员训练极其复杂。苏30飞行员不一定能开F16,F16的飞行员也不一定能开阵风,极大削弱了空军整体作战效率。反观巴基斯坦,空军主力清一色东大制造,装备统一、飞行员熟练度高,结果一打仗就是“南亚第一空军”的印度被胖揍。
更别说其他印度军工产品,阿琼坦克压桥塌、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锅炉爆炸,每一个都堪称“反面教材”。
四、美印蜜月期,终究是空头支票?
美国之所以频繁向印度示好,无非是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区域强国、南亚盟友,地理位置好,配合度高,是美国遏华棋局中的重要一子。但美国是真心扶持印度吗?恐怕未必。
从历史看,美国向来是“利用完就扔”。对日本、韩国、越南、伊拉克,哪个不是一边扶持一边防备。印度的经济、制造、军事实力都远不足以挑战中国,美国乐得当个盟友,不可能真心帮它弯道超车。
这次所谓的“贸易谈判重大进展”,本质上就是哄着印度开心,多买美国货,多帮美国遏制中国,至于制造业升级、技术转让?门儿都没有。
五、结语:印度要想崛起,先认清自己
军事工业,历来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最真实的写照。印度空军现状,正是印度制造业整体水平的缩影:想做世界强国,又不踏实搞基础工业;想吸引外资,又对市场、政策朝令夕改;想自主研发,又缺乏体系化人才和产业链支撑。
莫迪若继续寄希望于“和美国签协议,和日本签合同”,靠小聪明混全球强国的路子,只会陷入现在这种“高开低走、欢喜变尴尬”的怪圈。
印度制造,想要真正崛起,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还差得远,第二步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搞基础工业、搞产业链,第三步是统一标准、集中力量,别搞什么“多国混搭”的空军体系。否则,下次巴基斯坦空军恐怕真要飞到新德里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