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国和欧洲将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让美国对欧洲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曾扬言要对欧盟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美国,现在高调对欧洲示好,称美欧才是“真朋友”,强调欧盟的重要性。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洲的公开说法,与几个月前判若两人。



在贸易战依旧没有停止的今天,中美欧三方的行为,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中欧闪电解冻:关税战下的“抱团取暖”

中欧之间,一度因所谓新疆人权等议题而坚冰横亘。然而,在全球局势动荡的今天,中欧之间正在快速“破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直言,当前形势下,双方加强对话合作尤为重要

5月6日,中国与欧盟同步宣布解除交往限制,恢复立法机构互访。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中欧关系的重大转折,更在全球经济寒冬中投下一颗“暖弹”。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双方互为关键供应链节点——欧盟70%的光伏组件依赖中国,而中国进口的乘用车、化妆品中超过半数来自欧洲。

这一合作的深化,直接源于美国的“关税大棒”。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对中国加征145%的关税后,又将矛头对准欧洲,威胁对欧盟97%的商品加税。若全面开战,欧盟GDP可能缩水0.4%,德国或面临2%的经济下滑。



并且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对美国这位盟友的靠谱程度,就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先是“北溪”管道的疑云,再到特朗普时期对乌克兰援助那摇摆不定的态度,甚至扬言要退出北约、不管欧洲防卫的惊人之语,都让欧洲心里发毛。

这些事件导致欧洲不得不考虑未来的道路,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扬言要对更多商品下手。让欧洲明白,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乐于奉献的“老大哥”了。



内外双重压力,让欧洲不得不重新评估“站队风险”。于是,欧洲不少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2025年3月,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还有欧盟委员会的高层,先后访问中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位过去总把“脱钩”挂嘴边的人物,今年2月后调子也软了不少,开始强调中欧合作。种种迹象都透着,双方关系正走出冬天,奔向春天。



而中欧班列的“爆单”成为这场合作的缩影——2024年开行突破10万列,货值超4200亿美元,运输周期比海运缩短30%。

光伏板、动力电池等“中国制造”通过波兰、斯洛伐克组装成“欧洲心脏”,再出口美国。这种“产业链咬合”,背后是中欧在贸易通道、本币结算等领域的深度协同。



“山姆大叔”急转舵,盟友还能拉回来?

就在中欧宣布决定同步全面接触限制之后,美国却上演了一出“变脸”戏码,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发声:“我依然坚定地认为,美国与欧洲始终是在同一个团队”。

万斯的发声,无疑是在试图修补三个月前自己亲手撕裂的关系。2025年2月的慕尼黑会议上,万斯将欧洲批得一无是处:“欧洲的言论自由正在倒退”“最大威胁来自欧洲内部”。



彼时他甚至为德国极右翼政党背书,直言“欧洲需要内部整顿”。这番言论不仅让欧洲政客集体错愕,更被《南德意志报》批为“破坏跨大西洋信任的毒药”。

然而短短三个月后,万斯却画风突变:“美国与欧洲始终在同一团队”“我们都是真正的朋友”。这种180度转弯的背后,是美国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妥协。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的激进政策,本意是“遏制中国崛起”,却反噬自身。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家得宝因供应链断裂库存告急,企业高管联名要求恢复对华贸易。加州州长纽森更是公开发声,希望与中国正常贸易,痛斥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

美国的“关税大棒”针对的也并非只有中国,甚至可以说是挥向了世界,即使是美国的盟友也没有放过。2024年美欧贸易额达9759亿欧元,若美国对其中97%加税,欧盟经济将遭受重创,以至于欧洲公开表示要对其进行反制。



美国原计划的“联俄抗中”因俄罗斯不接茬而破产,欧洲则在被激怒后转向中国。不仅“遏制中国”的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让自己的盟友逐渐离自己远去。他们似乎意识到,当初轻视甚至想撇开欧洲,是个战略失误。

不过,现在才想起来回头哄欧洲,恐怕有点晚了。中国在24小时内连发4封贺电,又是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又是祝贺德国新总理,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中国想继续合作。这无疑也让欧洲在面对美国时,腰杆能挺得更直一点。



多极化世界的“新三角”

瑞士经济学家约瑟夫·弗朗西斯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美国选择了单边主义道路,实行激进的贸易政策,以及对盟友进行施压的方法,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美国的行为,无疑在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下,对于“损人利己”式贸易的发展方向,基本不会改变,所以这需要中欧以及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应对美国带来的贸易挑战。



来源中国日报

不过,中欧合作虽是大势所趋,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挑战,比如欧盟内部的分化,极右翼势力可能阻碍合作深化,此前欧盟对中国强硬态度的反复,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欧洲推进“技术主权”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存在博弈空间;并且美国可能会采取行动,向欧洲施加压力,限制中欧高技术合作。



中美即将在瑞士举行的会谈也充满变数。特朗普虽派财长贝森特赴瑞接触,却仍坚持“不降低关税”的强硬姿态。这种“既要打压又要合作”的矛盾策略,又可能进一步加速中欧靠拢。

回望历史,瑞士学者引用马克·吐温的名言警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18世纪的七年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皆因“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酿成灾难。



而今,中欧选择以多边合作应对挑战——双方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额超四分之一,若携手共进,足以抵御任何单极霸权的冲击。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当美国仍在“极限施压”与“试探接触”间摇摆时,中欧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定力,不在于强硬对抗,而在于开放共赢的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