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给部分用户带来了困扰,我们深表歉意,已暂停了这次推送。”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此前,小米SU7(参数丨图片) Ultra因“圈速考核解锁马力”新规再上热搜。起因是,小米汽车对小米SU7 Ultra进行OTA更新。其中,新增“排位模式”需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方可解锁1548匹全马力,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
对于小米汽车的操作,用户反应呈两极分化。
有用户表示支持,认为“马路并非赛道,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但有不少车主提出质疑,认为“付费购买的性能却需通过考试才能使用,这无异于性能被阉割”,并指责小米汽车此举未充分征询用户意见。
连日来,小米汽车是风波未平,新争议又起。
近日,一些小米SU7车主吐槽:“车速刚到135km/h,警铃、闪灯与小爱同学就三重提醒轮番轰炸,还无法关闭。”“(时速)135公里就报警,就像唐僧念紧箍咒,体验拉胯。”
对此,小米汽车官方客服解释称,新版本更新优化了超速提醒功能,车速一旦超标,会自动触发提醒。
无论是严苛考核用户才能解锁性能,还是强制升级超速提醒,都表明曾将速度奉为信仰、喊出“速度是灵魂共振”的小米汽车,正迫于舆论与安全压力,展开一场被迫的“降速”转型。
这些操作调整究竟出于何种考量?又是否会影响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
争议不断却热度不减
“店内展车由于系统版本与量产车存在一定差异,尚未收到相关OTA升级推送,而且暂时也没有接到车主反馈关于超速报警方面的问题。”5月7日,小米汽车北京博瑞汽车园店一名销售顾问对帮宁工作室说。
当被问及超速提示功能能否关闭时,销售顾问明确表示可以操作,具体步骤是:在车机主界面进入设置,找到驾驶安全选项,点击超速预警,滑动即可关闭。
不过,该关闭操作仅在当前驾驶周期内有效。车辆下电重启后,该功能将自动恢复启用,不能永久性关闭。
“我在高速上将车速开到过170-180(公里/小时)。这车自带速度报警功能,以前时速达到150就报警,最近我发现,报警速度好像调整到了135。”一位小米SU7 Max车主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平时我多控制在120,很少超过130,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报警功能改动对日常驾驶影响不大。”
谈及小米汽车1500匹马力、2秒级百公里加速以及此次OTA升级,该车主连连摇头。
“我觉得小米之所以搞这个OTA升级,肯定是因为开小米车出事故的太多了。但说实话,对有些人,即使提示了也白搭,有些司机一上高速就放飞自我,根本不把安全当回事儿。你刷短视频、看新闻,隔三差五就能刷到小米车出事故。”他说。
他还吐槽亲身经历:“就说我那天去售后做保养,好家伙,店里全是人!排队的车不是撞得稀里哗啦,就是剐蹭得不成样子,全等着修呢。这问题真得重视了。”
尽管小米汽车经常被爆出争议,相关话题频上热搜,甚至出现严重车祸,但前述店里销售顾问表示,这些并未明显削弱消费者的热情。
“非常抱歉,目前店内暂无现车。若您现在预订,根据当前生产排期,预计交付周期可能需延长至年底甚至更久。”他表示,按官网公示的信息,Max版本预计交付周期约为36至39周,但具体时间以工厂实际排产及物流安排为准。
该店试驾专员也跟着倒苦水,说最近来试驾的人太多了。
“就3个试驾专员,每个人每天都得带10到15拨客户试驾,算下来一天得接待30到45拨人。而且来店里看车的,十有八九都想上车体验一把,试驾率比传统燃油车高多了。”他说。
今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超2.8万辆,环比微降3.4%,但单车型小米SU7表现仍属亮眼。1-4月,小米汽车累计销量超10万辆。
这间接说明,那些争议未对其销售造成实质冲击。目前,小米汽车全国门店有269家,第二款车型YU7即将上市。
性能狂飙与安全思辨
“速度不仅仅是一项参数,更是一种信仰。我希望每个人坐到SU7里,踩下踏板的那一刻,都能感受到灵魂的共振。”2024年1月,雷军在个人微博上留下这段激情澎湃的文字。
超强性能是小米SU7窜红的核心原因之一。它搭载自研超级电机V6s,零百加速2.78秒,最高时速265km/h,峰值扭矩838N・m,最大马力673匹,性能远超同价位车型。
而且,小米SU7 Ultra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跑出2分09秒944的圈速,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成了“上赛最速量产车”。雷军说:“我们和保时捷还有差距,但这次胜利证明了中国品牌的潜力。”
营销上,小米汽车主打性能牌,用“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等数据吸引消费者,还大幅下调SU7 Ultra预售价,让高性能车更亲民。
然而,超高性能是一把双刃剑,交警部门反复警示“十次事故九次快”。
今年3月初,一辆小米SU7 Ultra夜晚在城区道路飙车,仅用时17秒左右,就将车速从0飙升至303,引发网友热议,理性的人纷纷呼吁严惩这种飙车行为,保障公众安全。
3月8日,山东省潍坊市公安局通报,驾驶员李某某已被抓获,其对深夜在公共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随后,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导致驾驶人及两名乘客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在社会上引爆了汽车安全问题,各界围绕事故发出诸多疑问,讨论声浪此起彼伏,雷军和小米汽车深陷舆论风暴。
另一边,小米SU7 Ultra以相对亲民的价格,让超千匹马力的高性能车型走入大众视野,但也因部分驾驶人“飙车”引发事故,使得对高性能车辆的安全管理成为行业焦点。
“小米限速,除受事故影响和政策收紧外,更多是出于法律责任考量。”一位法律界人士分析,根据法律规定,车主在公共道路驾驶车辆超速100%以上(如时速达303km/h),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在此情况下,若车企未对车辆设置安全限制,或将面临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从法律角度看,小米的限速设计可视为履行“风险提示义务”,避免陷入教唆违法的争议。
在购车协议中,小米明确标注了限速规则,还通过系统更新,告知用户马力解锁条件,确保车主在购车时知晓性能释放的附加要求,且自愿接受合同条款约束。若车主擅自破解系统、突破限速(如使用自定义模式),则属于单方违约行为,车企就撇清了责任。
也有人赞同“限制动力,有条件开放”的策略。毕竟,上千匹马力、2秒级百公里加速的性能,对于经验不足的驾驶员而言,其实是巨大的风险。脱离安全谈配置,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无论是造车还是用车方面,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安全与实用性的平衡。
正如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直言:“今天,加速性能已经过剩,加速太快没有意义。”
除了限制性能,5月1日,小米还悄然修改了官网和App上SU7新车订购页面的相关表述。原本标注的“小米智驾Pro”更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SU7 Pro和Max车型的“小米智驾Max”,统一被调整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就连“代客泊车”功能,也在介绍中添加了“辅助”二字,变成“代客泊车辅助”。这些传播用词的细微变化,是小米汽车对舆论风波的一种回应。
今后,小米汽车还会走速度性能路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