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春书法作品
在无锡鼋头渚的湖光山色间,荣春先生自撰并书写的楹联“鼎堂有幸留题咏,王勃无缘来问津”宛若一柄穿越时空的钥匙,在游人的凝视中徐徐展开文化的卷轴。这幅以行草挥就的墨宝,那飞白处似太湖烟波浩渺,浓墨处如鼋渚春潮涌动,枯润相生的线条在宣纸上起舞,将观者带入一个古今交融的审美意境。至于书法风格的更多细节,此处便不再过多着墨细述。
当他在鼋头渚“太湖佳绝处”牌坊前驻足,荣春先生必然认为:要是王勃能早早来到鼋头渚,那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这些千古名句,恐怕都会成为鼋头渚太湖的专属赞美之辞了。这个跨越千年的文脉之问,恰似沉睡的越王剑,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突然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让当代文采与盛唐风流在七言对仗中激荡回响。
当我们凝视陈夔龙题写的此间风景胜洪都”楹联(此联在鼋头渚澄澜堂,全文为“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便能破解梁先生联语中的深层密码。三朝的学者将鼋头渚与滕王阁并举,实则是以文化坐标的重构完成对江南山水的加冕。试想若王勃当年扁舟一叶泛太湖,那“潦水尽而寒潭清”的澄澈,或许会化作“三万六千顷琉璃色”;“层峦耸翠”的雄浑,或可转为“七十二峰青欲滴”。这种文化想象的张力,恰如太湖石孔窍间的穿堂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奏响空灵的洞箫。
荣春先生以十四字构建的时空剧场中,这让人想起顾恺之“倒食甘蔗”的审美体验——越是深入品读,越觉余味甘甜。当我们的目光从墨色淋漓的楹联移向烟波浩渺的太湖,仿佛看见历代文人的诗帆从历史深处缓缓驶来,在“有幸”与“无缘”的辩证中,完成对江南文脉的永恒致敬。
(图文:宋士新 陈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