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蕴含着应对天气变化的丰富智慧。例如,中国农民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利用梯田和沟渠系统抗旱防洪;采用“熏烟法”防霜冻、用“姜阁”保种催芽、用秸秆覆盖防寒越冬;此外,农户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选择作物,灾后则通过补种速生菜来减少损失。

时至今日,农业系统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在我们的传统农业智慧宝库中,还有哪些技巧可以拿来复用?在现代科技手段中,又有哪些惊喜值得发掘呢?在绿色和平的《节气的时差》研究报告发布会上,我们听到了来自云南和广西一线的农村社区管理者、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派副教授、长期关注生态农业技术的学者的洞察。

刘良,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主任

广西气候特征中桂南与桂北差异显著:桂南无冬季,夏季超半年;桂北冬夏延长,四季模糊。由于整体降水减少、气温上升,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显著。需因地制宜制定适应策略, 融合本土知识、品种优化和技术创新,同时重视小农需求与小尺度解决方案,在文化、生态与科技协同中构建韧性。

●传统作物品种可能更能适应极端气候

2023年干旱导致桂北两季水稻改为一季,传统品种比杂交稻更具产量韧性。桂西/桂南山区老品种玉米因秆高易被台风吹倒,农户开始考虑矮秆杂交品种。



广西农民采用本地老品种水稻在干旱气候中表现不俗 ©鬼针

●传统文化蕴含关键生态功能

1.喀斯特缺水地区保留“风水林”作为水源地和祭祀场所,本土知识中蕴含生态智慧,将文化实践与资源管理结合,可以增强社区气候韧性。

2.桂北柑橘区推广绞股蓝(一种本地草本中药材)覆盖,抑制杂草并保水,结合传统覆盖与现代技术。


喀斯特缺水地区保留“风水林”作为水源地和祭祀场所 ©鬼针


绞股蓝覆盖地表的样子 ©dumpling_wh / Flickr

●小型水利设施“兜底”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区降水下渗明显导致地表干旱,小型水柜等小型基础设施可以调节生活与生产用水,缓解干旱,但极端气候下仍显不足。




农民修建“水柜”抵御广西旱情 ©鬼针

熊亮,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

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需要“技术-市场-教育”三位一体,既要解决农户生计问题,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品牌化和环保教育普及实现可持续影响。

● 通过技术实现环境效益,区域协作很关键

在广西北海的对虾养殖中,一项无抗生素养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抗生素浓度,但需要区域协同投入基础设施的建和和利用才能见效。环境友好技术的推广重点在于帮助农户稳定或提高收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



中国农业大学北海海岸带生态农业科技小院在北海市银海区福城镇细端田村 ©熊亮

●环境效益不是孤立的,农业技术需要多方兼顾

在湖南宁远,科技小院为当地稻烟种植提供技术优化,通过控肥增效、控药减害实现增产增收;并在减少水资源使用的同时,要考虑是否会导致地表径流的减少,影响当地两栖动物栖息地水资源的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宁远稻烟科技小院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周家坝村-麻池塘村 ©熊亮

申顶芳,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执行主任

云南的生态农业实践表明,结合文化认同、生态智慧和产业创新,能够构建气候韧性强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同时提升农户生计和社区活力。

●生态实践需与地方价值观契合

在云南信奉特殊相善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生态茶种植时,利用“农药杀生”的信仰理念,使农户更容易接受无农药化肥的种植方式。 生态茶种植面积显著扩大,其中一个村庄的无农药化肥茶园超过5000亩。


梦南舍组织村民集体给树升阶,激活社区传统知识,保护森林 ©梦南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干旱地区,通过在茶园种植树木、增加绿肥和地表覆盖物,显著提高土壤湿度,改善茶叶生长环境。多样化措施增强抗旱能力。



云南曼佤老寨通过雨水收集和乔灌草共生增强茶叶抗旱能力 ©梦南舍

●农户不仅是技术接受者,更是研发参与者

让农户成为技术研发主体,例如云南村民创意解决黑熊偷吃蜂蜜的问题,体现地方智慧与创新。


云南村民自制防止黑熊偷吃蜂蜜的蜂箱 ©梦南舍

孔令钰,食通社食农领域撰稿人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发展路线问题,需从工业化农业转向更包容、尊重生态与小农权益的模式。农民因生态农业避免了农药暴露,保护了自身健康,同时通过自主留种掌握了生计主动权。

●生态农业并非“低技术”

生态农业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高技术要求(如土壤生命管理、多样化种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生态小农可以通过多样化种植、土壤健康管理(如覆盖、微生物循环)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持水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土壤生命管理、多样化种植等都是生态农业高技术要求的体现 ©Shujin Liu;Elizabeth Dalziel / Greenpeac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