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月份的一次内训,培训对象是公司经理级别以上管理层,主要为了提高团队在营销工作中制定策略的能力。

如果说以前的文章是给“渔具”让大家去捕鱼,那么这篇是分享制作“渔具”的办法,整篇文章结合了麦肯锡和金字塔理论进行讲述,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如何思考、如何总结、如何汇报,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思考

1、思考不是完成任务。

先看看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是怎么思考的:新项目启动,老板要求做项目整体策略案,周末要讨论。交稿前一个晚上,我们策划在办公室通宵赶方案。

这个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老板看到策略案的时候总感觉没有灵魂、缺乏深度。这是因为思考和搬砖不一样、和体力活不一样,思考是需要时间酝酿的,如果通宵加班就能得到好的营销策略,那么只需要让全公司加班就能把业绩做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2、就思考而言,动力决定质量。

有小孩的朋友,在心里想一下: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当孩子是被迫吸收(为了不被批评而学),和他自己好奇想弄明白而学习,两者对比哪个学习效果更好?必然是后者。

对于个体而言,自己主动想做的事情,一定比被要求才做的效果要好。思考也是一样,当你自己主动去思考营销的策略,一定比等老板叫你写方案了你才做会更好。因为这时候的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思考,并不是为了卓越而动脑。而人脑的生理结构的特点就是“用进废退”,你越是主动思考,你的脑子就越厉害,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点,我们仅限于做完成“任务式”的思考,就无法进步。

举个例子,芒格和巴菲特在90多岁的时候,仍能思路清晰的开会股东大会、点评经济形势,然后我们再看看村里8/90岁的老人,再对比两者在思路和交谈逻辑上的差距。我们可以说财富让巴菲特身体机能保持很好,但为什么他的脑子在90多岁的时候,仍比我们大部分年轻人还更睿智?因为他一直在思考,脑子的“用进废退”机制让他的脑子不止没有退化,还越来越厉害。点击了解,AI内容生产百宝箱

3、现在我们做方案的思考逻辑

接到上级指令

做方案

看日历插活动、看市场和客户放政策

执行

让我们看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A、 我们是等上级吩咐了才做方案,要知道我们是驻点项目的,应该由我们主导。因为市场情况、团队情况、客户情况,我们是第一手掌握的,项目需要怎么开展工作,我们心里应该是早有打算了的。

B、 我们做方案的时候,大多数是排已经完成的“流水账”,然后拉出日历看能做什么,填进去。这逻辑本就是错的,错在缺乏思考,只是评估了这个时间上匹配什么活动。

首先,你做方案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这个问题做分析、做思考才对,而不是五一做什么、六一做什么、中秋做什么……不进行思考就做铺排,越勤奋的人铺排就越满。因为生怕错过什么,也因为没有思考,只能梭哈。“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C、 做出来的方案是拼凑而成的。通常团队会进行分工合作,策划写活动铺排,销售写来访转换类的数据,听起来很正常。但是这里面有谈到怎么思考、怎么打算吗?很多时候只是找了个方案框架模板做填空题。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思考、碰撞,然后综合众人之长形成策略案。


4、完善的方案思考办法

收集信息

描述发现

得出结论

提出方案

这种思考框架多用于项目开启或者年度、阶段性方案。容易出问题的三点:

第一点:收集的信息偏少或者不全面,只有自己的营销动作和销售额,缺乏竞品的产品情况、渠道费用、活动成本、人员配置等。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收集的信息不敏感的问题,之所以我们对信息不够敏感,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这些数据是下级提供的,只有东西是你自己收集的,你才会深入了解。如果信息内容不是你做的,那么就只会流于表面。伟人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有两个标题:“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由此可见调查收集信息是核心工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三点,收集好信息后,要做数据处理。例如你收了一大堆户型图回来,如果你不处理,你看着几十张户型图能得到什么结果呢?这时候我们可以按面积或者按房型归类,然后对比呀,这样你就“发现”一些之前没关注的东西,而这个“发现”必然是调查当事人独有的。例如收集渠道费用,除了费用差异,结算效率如何?渠道内部利益分配如何?

这些就是收集信息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如上文说的,必然是主动思考的人才会深入去了解,如果我们的解决方案只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那么在收集信息的环节就会囫囵吞枣,然后就会缺失“发现”、也不会得出“结论”,最终做出来的方案,就没有灵魂,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如果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的,那么就会认真、细致的做调研收集信息,只要是认真调研收集信息必然能有“发现”,有了发现必然能得出“结论”,解决方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伟人说的“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真理。

5、基于诊断的思考方式


这是麦肯锡提出的诊断模型,我很喜欢这具象化的表现逻辑。How就是我们,我们紧盯着这R1(现状)和描绘的R2(目标),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没有把现状和目标列出对比,可能我们就一直在想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解决。事实上,如果不看清现状和理想目标的差距,就直接想解决办法,往往没抓住主要矛盾。要解决问题,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分析,模型中“现状 VS 目标”的对比能让我们直接进入分析模式。

完成现状与目标对比后,分析步骤如下:


这个分析模型,在对比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后,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思考,第一是界定问题(有无问题、有无机会、问题在哪里),第二是分析为什么存在问题或阻力,第三是思考解决方法(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对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营销人来说,最难的是找到【问题在哪里】,因为对于“有没有问题”或者“有没有机会”大部分是肯定的,如果没有问题就不会专门做分析思考,至于有没有机会达成目标,没机会也要冲、有机会也要冲,上级给定的目标大部分情况下是做过调查评估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贸然定下不可完成的目标。

对于【问题在哪里】的诊断,我分享以下4种方式:

第一、全链条流程检查分析

第二、以时序事件进行分析

第三、因果关系推导,盘根问底分析

第四、以下至上归类原因

全链条流程检查分析

全链条流程检查的核心逻辑,就是我们不要猜想是在哪里出问题,我们老老实实从头至尾把每一个环节捋一遍,放弃主观猜测,以客观的流程来帮我们梳理。以房地产营销举例,当我们分析业绩表现有失水准的时候,我们从现在完成的情况和理想的表现进行分析(现状VS目标),我们用“全链条流程检查”问题在哪里。我们从客户接触项目信息开始进行全流程分析,我们第一步是自己列出全部流程,例如:

客户看到广告→对项目感兴趣→进行深入了解(电话、微信、公众号等)→到访项目→现场询客→沙盘简介→品牌讲解→服务讲解→询问需求→推荐房源→提议带看样板→走过园林→进入单元门→乘坐电梯→到达样板楼层→参观→客户满意→返回售楼部→计算价格→客户提出内心疑惑→解决客户疑虑→逼定→交钱→换签→放款→交房→回访→再介绍……了解AI智能工牌pro,读懂客户,加速转化

对于以上的环节,你开始从第一个环节思考,客户确定能看到我们广告吗?假设能看到,那么广告是否引起他对项目的兴趣?当客户想深入了解我们项目的时候,我们现有的信息是否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或者足够吸引他?客户到访项目会有什么阻力?找到项目方便吗,导航指示是否利于理解?客户要来项目会第一个来我们这里还是先看其他项目?……

我们就以这种方式进行思考,记住流程是你自己写,别人的流程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直接使用。因为别人的流程会是别人的思考路径,他们做流程的目的不一定和你一样,从出发点目的就不一样的话,我们就容易丢失信息,更致命的是丢失的信息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所以一定要是你自己写的流程。

在培训的时候,我面前刚好放有一碟糕点小吃,我以此作为比喻:我们这个诊断办法就好比这里有一碟花生,我们要找出坏的花生,最保险的做法是把一整碟花生倒出桌子上,然后一粒一粒的检查,没问题的放回碟子里。我们不要盯着一整碟花生,然后认为这颗有问题,拿起来看一下,又觉得那颗有问题,拿起来看一下。

首先,这个做法过于主观而且是无序的,非常容易造成遗漏;第二,被埋在下面的花生,你看不到,往往问题就在我们看不到的环节里,因为如果很显眼的就能看到问题,我们早已经处理,就不需要诊断了。

我们的诊断就像这个找出坏的花生米的例子,一整碟倒出来(全流程写出来),然后一颗一颗的检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检查),毫无遗漏和逐个检查,是这个诊断办法的核心精髓

以时序事件进行分析

以时序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时间线上发生的事件,帮助我们抽丝剥茧,找到问题在哪。还是以我们地产营销为例,当我们发现业绩或者客户量有明显变化(下降或上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时间+变量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例如:

竞品在做了什么,导致我们产生变量;

我们做了什么,导致情况发生了变化;

客户做了什么,导致我们产生了变量;


时序事件分析就像"给问题拍摄慢动作视频",让我们能逐帧观察症结所在。最核心的是让我们跳出问题之外进行全局分析,有点类似资治通鉴中用编年史的写作方式,我们作为局外人,观察各个分散的事件,以及在不同时间的作用下,如何影响我们项目的。

因果关系推导,盘根问底分析

因果关系的分析模式,比较主观,依赖我们的经验和行业经历,简单而言就是从自身认为的因果关系推导。以房地产营销为例,业绩波动我们需要找到问题在哪里,那么就按照影响业绩的原因进行分析:


如上图,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毫无遗漏的进行推导,关键字在于“全面”,因为这些原因是我们主观认为的,如果不能全面且盘根问底的进行分析,就容易把真正的原因进行遗漏,同时这种分析办法只适合经验比较丰富的从业者,如果经验不够他怎么会知道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全面,那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例如某项目销售额下降,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竞品推出首付分期政策,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刚给老带新奖励金额做了翻倍,所以因果关系的分析要全面、无遗漏。

以下至上归类原因

前面三种分析方法基本是以我们作为主体,主要是看我们是怎么思考的。而以下至上的本质是听从他人(大多数情况是下属)或基层的意见,然后我们根据他人的意见进行处理和归类。

例如当我们业绩不好的时候,我们和基层进行沟通和分析,得到的原因很多:讲解不到位、客户跟踪不及时、价格太贵、户型不好、朝向不合适、来访量少、竞品抢客、业主不认可小区、物业费高、二手房分流、风水不好、西晒、案场冷清、园林不好……

我们基层可能有二三十人,每人给出的看法和意见都不同,但是这些是最接近客户的一手信息,和之前我们以流程、时序、因果推导的分析不同,之前是我们自己的主观的分析,现在是他人的意见。

可能他们是你的下属,可能见识和判断能力没有你强,但是他们是最接近客户的,而我们要的不是他们的“判断”,而是“意见”,拿到意见之后,我们加以处理,就可以形成我们的判断。

我们把以上收集的原因归类:(左侧为收集原因,右侧归类)


以上就是四种不同的诊断问题的方法,诊断出【问题在哪】之后,就进入第二步:为什么存在问题?第二步没什么好讲的,你能找出问题,必然知道造成问题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存在问题。

接着第三步解决方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大家都知道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很多,特别是开放类的社科类问题,能做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上至国家大事,大把人觉得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可以吗?时机对吗?条件成熟吗?

我们是公司负责人、团队负责人,那么你就应该从能做的A、B、C、D、E、F、G…Z事情当中,选出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C或者是F、G,但终究不能是全部做,全部都做等于全部没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优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思考的内容,我们用逻辑图的目的是辅助大脑进行分析,要知道我们人脑的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用思维导图记录,一则突破记忆瓶颈,把大脑CPU用在思考上而不是记忆上;二则通过可视化让我们更好地找出不同原因之间的关联。

如何总结

关于总结,按照我的理解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什么是总结、总结的目的、总结的方式和方法。

何谓总结

我们发现很多朋友把总结和报告分不清楚,上级领导要求做年度/季度营销总结,然后我们给出的内容是大量的暖场图片、来访数据、费用支出、广告推广的内容展示……,这是年度报告。

报告和总结的最大区别在于,报告只是罗列数据和事件,目的是陈述事实和传递信息。而总结是对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提炼和分析、归纳,要有结论的。

我们要想做好总结,那么我们要总结的对象( 计划)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做总结,首先有计划有重点,我们才能回顾动作,得出结论。假设我们对第一季度的营销工作进行总结,那么第一季度我们计划是以下乡推广的方式抓住返乡季,解决营销业绩问题,那么我们就对返乡季的下乡推广动作进行总结,这些动作对比开展前和开展后的差异,以及对执行工作的经验进行提炼。

总结不是简单的罗列来访、成交、活动现场照片、费用支出,总结是总结计划的开展和结果,是对预期判断的实现,总结是有做得不到位和做得好的地方的,是要有结论和经验沉淀的。

总结的目的

总结的目的不是为了交差,也不是老板叫你总结,你才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是为了从复杂实践中提取规律和经验,指导未来行动。

二战时期,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的人叫做戴明,他提出的质量管理指导索尼、松下、丰田成为世界标杆。


如上图(图来自网络),就是戴明环,也叫PDCA质量管理,我们上一章讲的如何思考其实和PDCA中的Plan(计划)相关性很大的,现在讲的总结对应的是Action(处理)内容,总结经验指导下一步工作。

总结工作,有会议总结(交流总结)和书面总结,当然是书面总结会更为深刻,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人脑的思考处理是有极限的,必须是借助符号(文字)作为辅助工具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没有文字作为辅助,大脑强如爱因斯坦也难以进行高深度的思考。

会议总结可以是主题总结,例如某大型活动完成后的总结、或者阶段性工作完成后的总结,也有周总结、月总结、季度、年度总结。但是我们很多朋友并不会开会,以周例会为例,很多只是报个数据。

我们得搞清楚开会的目的是什么(稍微跑题),很多人说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好像是对的,但又不仅仅是这样。如果开会只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开会就变成了“有事上奏,无事退朝”的流于形式,开会除了可以总结工作,还可以:讨论计划、提出工作方向、提出工作要求、落实分工、解决矛盾、检查进度、学习方法等等。

我们开会做的最多的以及最喜欢做的就是:提出工作要求。经理对置业顾问开会,90%以上的内容是在提出要求,项目总对管理层开会,最多的也是提工作要求。要求跟进客户、要求上班纪律、要求完成目标、要求服务态度等等,如果我们的开会一直只会对基层提要求,那么团队的气氛会很压抑。

所以我才说,开会可以干的事情很多,我们可以给出工作方向、还可以解决员工矛盾、还可以组织学习。


回归我们的主题,关于总结的逻辑:

第一、总结比罗列重要,罗列的数据和事例是没有观点的,你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数据和事例只是为了佐证你的观点和结论。

第二、书面总结的框架:

背景

遇到的阻碍和问题

结论和答案

背景是指,在书面总结中,一开始就应该把之前制定的计划和实际的完成情况做以说明,同时回顾,当时是基于什么目的而做的决策和计划。

阻碍和问题是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妨碍完成任务的事情,我们是如何解决的,以及解决办法和实际的效果。

结论和答案是指,为什么没有达成目标,或者达成目标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总结的经验和要点,以及如何改进。

总的来说,总结是为了改善,而总结的前提是有计划和方案,不然我们只能罗列数据,我们无法对该方案进行经验总结。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常规周、月总结的时候,除了对团队提要求,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并且这个事情都是管理项目和带团队时,必须要做的。

如何汇报

如果学会了思考和总结,那么汇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已经有想法了,并且已经按照想法去执行,对执行结果也总结了,那么只是需要把从想法到落地的事情加以概括就可以了,汇报根本不存在压力。如果我们感觉汇报有压力的话,可能是我们并没有总结好,或者前置的思考分析没有做好,那么等到汇报的时候自然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的。

关于汇报有几条经验可以分享:

1、“汇报”大部分情况下是向上级汇报,上级的专业性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理解能力大概率在我们之上,所以汇报应该主题明确,并且减少不重要的细节。

2、当你讲PPT的时候,听者关心的并不是你的PPT,而是你。更具体的讲,听众关心的是你想讲什么?有什么观点。

3、撰写的PPT应该只包含最重要的信息,例如:观点、论据、建议等。里面的图表只为了给你的观点做支撑,图表不是观点。

4、结论先行。先提出总结性的思想,再说理由或思路,因为听众的理解力、关注度、注意力不同,我们不预先告诉他们要讲述的观点,会增加他们的理解压力,也更容易导致理解偏差,他需要从你一句一句的讲话当中分辨出你要讲什么,所以我们要先抛出结论,然后后面讲的内容都是为了佐证或分析这个主题,这样子听众就很好理解了。

5、一次汇报的论点要控制在5个以内。因为人的理解和短期记忆是有限的,我们做的汇报内容,可能用了好几天准备,我们是今天写不完的,先休息然后第二天继续写,过程中是可以休息的。

而我们在做汇报的时候,通常是一个持续的时间内把内容汇报给上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向老板汇报集团十几个项目的营销工作,我们每个项目准备材料可能用一周时间,然后我们给老板汇报的时候直接一口气汇报10个小时,老板能消化这些内容吗?所以我们要把这十几个项目的情况汇总提炼成几个论点,这样子老板才能在会议上消化。而单个项目或单次汇报也是如此,我们不要把写了半个月的材料在会议上从头念到尾,要汇总提炼,尽量不要超过5个主题论点。

总的来说,对于汇报不用担心自己讲不清楚。第一,如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思考有总结,那么汇报是非常自然的事;第二,如果你紧张或者一下子宕机没讲好,你的上级也会对你没讲清楚的事情,主动提问请教你,所以自信点,没什么好担心的。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