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原来的“无私的老大哥”苏联,停止了一切对华援助,限期召回了全部在华的熟练专家,销毁了部分技术图纸,从而使得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全部中断,中国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延愈演愈烈,终于在1969年,中苏两国之间在珍宝岛发生冲突,本来就剑拔弩张的中苏关系一瞬间就被推到战争的边缘,中苏两国被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在珍宝岛战役之后,我们不仅要面对美国的威胁,还要面对来自北方苏联的威胁,在那个年代生活下的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苏联亡我之心不死,北疆陈兵百万”,“深挖洞,广积粮”,“打倒美帝,打到苏修”的标语。对防空洞和防空警报,在那个时代下生活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苏联军队拥有怎样的实力呢?
首先来说,作为世界上曾经打败德国,可以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苏联,在陆军方面的战斗力那是毋庸置疑的,放在上个世纪来说,苏联说自己的陆军第二,那么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苏联陆军经过了上百次残酷的战斗的淬炼,已经将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与步坦结合运用得炉火纯青。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美苏对抗期间,西方军事专家甚至说出:只要苏联愿意,甚至在一个月之内可以将北约军队赶下海去。也正是如此,在整个冷战期间这个强大的红色帝国,成为西欧国家的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面对被日本称为“帝国之花”的关东军,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号称“百万”的关东军仅仅只抵抗了一周,自苏军的进攻之下,8万多名日军被击毙,俘虏日军今60万,其中大部分关东军都被苏联拉到寒冷的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苏军一周之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正是其强大军事力量的表现,在二战结束之后,美苏英法在德国柏林进行了盛大的阅兵,苏联陆军在这次阅兵上亮相的IS-3坦克使得盟军惊讶不已,自此,苏联的在陆军装备方面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时代的潮流。
在美苏争霸期间,苏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将重工业和军事产业建设成为足以和美军抗衡,虽然在轻工业和农业上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将苏联军队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队之一。
苏联的强大,是全世界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甚至作为超级大国中的美国也没有绝对的实力敢于和苏联军军抗衡。珍宝岛战役之后,中苏关系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北部与苏联的漫长的边境线,百万苏军陈兵边界上,不断地给中国施压。
我们在今天回顾那段历史,苏联真的可以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采用钢铁洪流的坦克部队,进入中国腹地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可能,甚至想重复1945年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即使苏军再强大,也不得不考虑下面的问题。
苏联陆军虽然有很强大的实力,但是中国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即使面对武器装备全面占优的苏联军队,中国军队完全是有实力有信心保家卫国的。
在建国初期,我们便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劣势的装备,后勤上的不足,在全方位的劣势之下依然打败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军队。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军队的装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武器装备方面,中苏两国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与抗美援朝时期的中美之间的武器代差相比差距缩小了不少。
并且苏联一旦入侵中国腹地,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面对苏军的入侵,中国军队有着更好的作战环境。相比较二战时期的德国,中国高原山地居多,河流山川交相呼应,越往南越 越不利于苏联的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展开,凭借中国地理优势完全可以有效地抵制苏军的入侵。
珍宝岛战役之后,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第一时间内积极地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加强备战以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当时的中国四大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共计86个师,23个守备师在第一时间内奔赴北方地区,近170多万解放军战士守卫祖国的北疆。
除了正规军之外,再加上当时的各地区的民兵部队,武装总人数接近4百万人,即使苏军战斗素养再强,武器装备在先进,面对巨大的兵力差距,也无法取得完全的胜利。
除此之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面对苏联的威胁,“备战,备荒,为人民”在这一口号在民众之中广为流传,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几乎每每家每户都有地道,每个城市都有防空洞,防空警报,防空演练成为家常便饭。在国家层面,我们进行了浩浩荡荡的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将大量的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料转移到三线地区,以为了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
苏联“陈兵百万”,只是一种宣传
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境,那么实际情况下苏军到底在远东地区的到底部署了多少兵力呢?实际上苏联并没有能力在中苏边境地区投放近百万的兵力,苏联远东地区远离其政治,经济中心,其控制力远远达不到欧洲的控制,大量部队所需要的后勤补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满足的,因此“百万兵力”是达不到的。
实际上当时参与边境冲突的仅仅只是苏军的远东军区,在珍宝岛战役爆发之后,苏联在远东军区和蒙古地区部署了4个集团军,远东地区集结了43个陆军师,蒙古部署了12陆军师,除此之外,还包括苏联空军和防空军的24个师装备了3200多架战机,14300辆坦克,3500部防空导弹,共计67.5万人靠近边境地区。
一般认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70年代后期,是苏联驻扎兵力最多的时候。也就是说,即使在苏联解体之后,苏军在中苏边界部署的兵力并未达到百万级别的。虽然苏联部署了大量的军队,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北方漫长的边界线对于苏军近70万兵力来说依然是难以面对的,仅仅只靠苏联远东军区的实力是完全达不到南下的可能的。
即使在其表面上来说,苏联远东军依然拥有非常可观的军队数量,然而在这些军队之中却并不是全都都是一流的战斗部队。在苏联的近七十万的部队中,其中包含了很多新组建,战斗力尚未形成的部队,而这些新部队,在战斗素养,武器装备方面都与一流的作战部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部队还在使用二战时期的老式坦克和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在新组建的军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而若想满足这一条件,苏军则必须需要从欧洲地区调集大量的部队集结南下,但是这一想法对于苏联来说却也是不现实的。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两国争霸阶段,随着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的解决,苏联已经渐渐在竞争的环境中处于劣势,苏军除了要应对来自美国竞争的压力,在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大量的军队身陷阿富汗战场,除此之外面对北约军队的压力,面对这一系列的情况,苏联已经很难从欧洲地区抽调兵力,此时的苏联已经达不到原来的那种巅峰的状态了,更不用说对当时的中国发动战争了。
邓小平对此也曾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看法:苏联要想入侵中国内地,起码要从欧洲调200万兵力。
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美苏争霸期间,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将自己的主要的精力放在欧洲上,苏联面对着北约强大的军事压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空前的一致。在北约国家中,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历史矛盾早已积攒很久,在这个背景之下,苏联是万万不敢再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一旦中苏开战,苏联可能就会面领着东西方两方面作战,收尾不能相互照应。导致美苏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力量的根本性转变。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再加上中美,中日国家之间已经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环,对于美苏两国来说,中国的地位在两极格局中举足轻重,倘若中国偏向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就在美苏博弈中取得优势,相反偏向于美国,则苏联就会在博弈中处于下风。就此而言,中国成为美苏双方拉拢的对象。
就从全球战略来看,在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之下,苏联一旦对中国动手,那么全球的格局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是美苏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中国人民在面对近百年的对外抗争历史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才真正的有权利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倘若苏联敢于发动战争,中国人民势必不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
因为中国人民是不畏惧任何人的威胁的,自1840年起,中国人民对抗外来的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在面对苏联的威胁,中国人民最为擅长的人民战争,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将苏联拖入战争的泥潭并且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这种情况苏联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根据以上的种种情况之下,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境,对于中国的威胁是徒有虚表的,从始至终来讲,苏联莫斯科都没有勇气,也不具备能够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击败中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