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人情社会,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尽量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说话的时候,要各种热情、迁就、奉承;做事的时候,要各种帮忙、谦让、端庄。永远都“装着揣着”而活。
本质上,就是“讨好”别人。
讨好一次两次,可能觉得没问题。可要是长期讨好,且没有什么回报,那当事人就会怀疑人生,讨好别人,真的有意义吗?
最后得出了一个答案:讨好别人,没有意义。慢慢地,越活越冷漠。
一个人越活越薄情,不再讨好任何人,说明了这些问题。
一、厌恶虚伪的人情世故。
年轻的时候,基本都会相信“人情世故”的一套,认为人情世故,等于讨好别人。
内心是这样想的:只要讨好别人,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能成为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就是人情世故。
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想法,去为人处世,就会感觉到,如此活着,其实特别累。
首先,言不由衷地讨好别人,奉承别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复杂,缺乏了简单、朴素的快乐。
其次,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从而各种讨好,就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让自己越活越卑微。如此,终究会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
一个人的忍耐力,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就会崩溃。
崩溃,其实也是好事,至少让自己有所改变。做个简简单单、真真实实的人,不比每天都戴着面具做人,要强吗?
二、不再取悦他人,而是取悦自己。
妄想取悦他人的,都是神经病;而尝试取悦自己的,才是聪明人。
试想,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什么生物,才会一直取悦别人,而缺乏尊严?
毫无疑问,就是街上随处可见的“猫猫狗狗”。猫猫狗狗看到人,不仅会摇尾巴讨好,还会各种取悦别人。
难道说,我们也要像猫猫狗狗一样,自贬尊严去取悦别人吗?
没必要。人,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只要自己过得好,那就可以了。至于别人,不重要。
别人对我们有什么态度,不见得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他们过他们的,我们过我们的,大家都各过各的,各相安好,相互尊重,不就社会大和谐了吗?
三、被人伤害过,辜负过。
一个人,要被伤害过多少次,才会幡然醒悟?
人教人,那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两次就让人印象深刻,从而有所改变。
就跟“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一样,别人跟你说一百次,你都不会听。但是,只要你被人欺负过、辜负过,那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些事儿,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懂;唯有经历过,被世道、人心毒打过,在深夜中痛哭、反思、自省,才会活成无坚不摧的自己。
被朋友算计,就会明白什么是“人心险恶”;被亲人背叛,就会明白什么是“感情不可靠”。
永远都是“吃一堑,长一智”。吃过的亏多了,受伤的次数多了,哪怕脑子再迟钝,也都会变得清醒起来。
四、成熟自信,不再唯唯诺诺。
以往,总是一股脑去讨好别人,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今,不仅不会讨好别人,还会冷眼相待,不在乎,不讨好,不较真,不纠结。
这就是一种历经半生后的成熟。
想明白这一个道理,那就可以了:我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又没有吃别人家的饭,何必要讨好别人,当别人的狗呢?
只要我们没有吃别人家的大米,就不用整天讨好别人。
投缘,那就多聊几句;不投缘,那就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薄情也好,冷漠也罢,哪怕是独来独往,只要自己感觉到快乐,那就足够了。
毕竟,人生一世的最终目的,是“悦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