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1950年11月25日,一封电报从朝鲜战场,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不同于以往的战报,里面的内容让主席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无奈地说了一番话。
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当时的主席正在经历丧子之痛。
毛主席的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毛岸英,永远地留在了朝鲜战场上,而关于他牺牲的真相,却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手所写!
为何毛岸英会出现在朝鲜战场?又如何牺牲呢?
坎坷经历,毅然报国
“彭叔叔,请让我也入朝参战吧!”
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已经整军完毕,彭德怀也准备出发。突然,一个不速之客出现在他面前,希望参加志愿军,却遭到了反对:“你不行!”
原来,这位不速之客,正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而彭德怀不同意的原因,不是因为毛岸英是毛主席之子应该被区别对待,而是毛岸英吃过太多苦了!
1930年,毛主席的妻子、也是毛岸英的亲生母亲,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
彼时,作为长子的毛岸英,不到8岁。
他与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抓入狱,被敌人折磨,还眼睁睁看着母亲被带走后再也没有回来。换做谁,都会留下一生的阴影。
最可怜的是,毛岸英差点没能与父亲毛主席相认。
原来,杨开慧去世后,湖南长沙当地的爱国人士,团结起来向反动军阀何键施压,缴纳保释金后营救除了毛岸应,可反动派依旧虎视眈眈,所以他的外祖母和舅父舅妈,连夜将他送到上海,交给了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
谁也没想到,毛岸英陷入了新的困境。
当时,他到达上海后,与弟弟毛岸青、毛岸龙暂时被寄养在由上海地下党组织成员筹办的幼儿园中,但是,随着顾顺章背叛党组织,导致上海地下党遭到破坏,而他们兄弟俩也被迫流落街头。
那段风餐露宿的艰难时光里,作为哥哥的毛岸英承受了更多辛苦,却依然自责没能照顾好弟弟毛岸青,导致对方受了脑伤。
1936年,毛岸英兄弟俩终于与党组织团圆,也重新得知了父亲毛主席的消息。可是,他们父子三人没能立即团聚,主席将他们送往了苏联:“国内太危险,还是让他们离开吧!”
如果不是反动党,毛主席、毛岸英一家本可以团聚!
留学苏联的日子里,毛岸英一直努力地汲取知识,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获得了斯大林亲自赠送的手枪。1946年,他回国后,又前往“劳动大学”学习,负责土改工作。
毛岸英作为党和红军的领导者的儿子,不但没有享受到任何待遇,而且始终是最苦最累。但他丝毫没有因为受到“区别”待遇而心生不满,坚定履行父亲要求的“约法三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一直关注着战场的局势,在得知志愿军将出兵朝鲜战场时,他也希望能尽一份力量。
不同于彭德怀的反对,毛主席却同意了毛岸英的请求:“让他去吧,谁让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呢!”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这对父子俩的最后一面!
英勇牺牲,埋骨他乡
“快跑,敌机来了!”
1950年11月25日上午,四架敌机朝着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袭来,随着防空警报的响起,不少人都躲进了防空洞,唯独毛岸英、高瑞欣被困在了作战室里。
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砸了下来,作战室里顿时一片火海,而毛岸英与高瑞欣壮烈牺牲。
敌袭过后,彭德怀立即寻找毛岸英等同志们的遗体,但遗骸已经无法辨认,最后凭借着苏联手表的残壳,确认毛岸英已经牺牲。
当时,彭德怀站在遗体前,久久说不出话,对于彭德怀而言,更难的是如何向毛主席报告。
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场的电报机室里,彭德怀焦急踱步。
作为志愿军最高指挥官。哪怕是遇见最紧急的战况,也从见他如此慌张。因为所有人都不清楚,这具烈士遗骸,不单单是彭总的秘书兼翻译,还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最后,彭德怀写下不到三十个字的电报,发往了北京。当电报送到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的手中时,他不敢报告给毛主席,而是交给了周总理裁决。
总理强忍眼泪:“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时刻,不能受私人情感的影响,况且,主席还在生病,暂时瞒下吧!”
1951年1月2日,志愿军第二次取得胜利,周总理将彭德怀的电报,交给了毛主席。主席看完内容后,深深地低下了头,沉默了三四分钟,期间,双手颤抖到连火柴都无法点燃。
片刻后,毛主席说道:“打仗总要有牺牲,这没什么!岸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1953年,主席接见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安慰,但是,主席的心中却从未跨过这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他一直保留着毛岸英生前的物品和信件,直到去世后,人们整理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不禁泪流。
如今,毛岸英的遗骸仍旧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与众多志愿军烈士们一起,留在了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