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军队突然对巴基斯坦发起代号“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多枚导弹精准命中巴控克什米尔和旁遮普省的目标。这场行动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反恐”名义下的突然性,更在于印度在行动后第一时间向美国、俄罗斯、英国、沙特和阿联酋五国通报战况,却唯独将中国排除在通报名单之外。这种“选择性通报”背后,暴露出印度对地缘格局的深层算计,也撕开了中印关系微妙的遮羞布。
印度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从印度的外交动作来看,这次通报明显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是印度争取支持的关键;俄罗斯作为传统盟友,需避免其倒向巴基斯坦;英国作为前殖民宗主国,对南亚事务仍有影响力;沙特和阿联酋则是巴基斯坦的重要金主,印度试图通过“提前交底”降低中东国家对巴支持的可能性。至于中国,这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巴共同的邻国,却被刻意忽略。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话时,反复强调行动“重点突出、精准到位”,暗示不会扩大战争规模。但这种“危机管控”姿态,在巴基斯坦击落5架印度战机的战果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更讽刺的是,印度此次行动命名为“辛杜尔”(意为朱砂),声称是为报复4月22日克什米尔枪击事件中遇难的印度教女性,却被巴方指控袭击平民区,造成8名平民(含1名儿童)死亡。这种“出师无名”的操作,让印度在国际舆论场彻底陷入被动。
中国为何成了“透明人”?
印度对中国的刻意回避,本质上是一种“弱者的倔强”。一方面,中印边境争端尚未彻底解决,2025年3月印度调整对华政策时仍保留对中企的限制措施,显示其对中国的防范未减。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军队装备的歼-10CE战机和红旗-9BE防空导弹,在此次冲突中表现亮眼。印度担心向中国通报会暴露其军事短板,更怕“中国货”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的事实刺痛自己的自尊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始终无法接受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不仅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还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深度介入南亚事务。印度智库曾将中巴经济走廊视为“中国的战略扩张”,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让莫迪政府在面对中国时始终带着“有色眼镜”。
印度的“万国牌”武器输得底裤都不剩
这场冲突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巴基斯坦用中国装备“暴打”印度“万国牌”武器。巴方公布的战果显示,被击落的5架印度战机中,包括3架法国“阵风”(单价2.5亿美元)、1架俄罗斯苏-30MKI和1架米格-29。这些曾让印度引以为傲的“空中王牌”,在中国产歼-10CE发射的霹雳-15E超远程导弹和红旗-9P防空系统面前,如同纸糊的玩具。
更让印度难堪的是,巴基斯坦的反击不仅限于空中。在地面战场上,巴军调动大批坦克和SH-15车载榴弹炮,摧毁印度多个哨所和一个步兵旅总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显示,印度士兵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举白旗投降,战斗意志低迷到极点。
大国齐声“打脸”印度
印度的“选择性通报”并未获得预期的国际支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对印度的军事行动表示遗憾”,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担忧局势升级,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地用“shame”(可耻)一词评价印度的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直言“世界承受不起印巴军事对抗”。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在通报时刻意避开法国,而被击落的3架“阵风”战机恰好来自法国。这种“哑巴吃黄连”的尴尬,折射出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尴尬处境——花大价钱买的装备,关键时刻却成了“活靶子”。
玩火者必自焚
印度此次行动堪称“偷鸡不成蚀把米”。军事上,损失5架战机和大量地面装备,直接影响其空军主力战斗力;外交上,被中美俄集体“打脸”,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经济上,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印度氯氰菊酯加税最高166.2%,报复其对华倾销行为。更危险的是,巴基斯坦已做好长期战争准备,大批坦克和导弹正在边境集结,而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政府骑虎难下。
这场冲突再次证明,靠军事冒险解决问题的时代早已过去。印度若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仅会让南亚陷入动荡,更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中国始终秉持的“劝和促谈”立场,才是维护地区稳定的真正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