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一场大范围的干旱在我国多地蔓延开来,引发了人们对今年气候状况的高度关注与担忧。
陕西、河南、江苏、广西等省区存在重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更是达到了特旱级别 ,广西、安徽等地的干旱天数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这不禁让人疑惑,2025年的气候是否真的比之前更加灾难?大旱情是否会持续肆虐?
从数据来看,截至5月6日,全国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积达201.8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区域占47.7万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西江的降雨量较常年减少50%,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最少;
黄河流域中游降水偏少30%-40%,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等五大水库共蓄水275.45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54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压力陡增。
这场旱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对农业、生活和工业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农业是受干旱影响最为直接的领域。广西、四川等地水稻移栽推迟,部分已播春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出现缺苗断垄或幼苗矮小的情况;江苏小麦因旱卷叶,生育进程不整齐;
河南、陕西等地灌溉条件不足的麦田长势偏差,部分小麦灌浆受阻,农作物减产风险大增。
同时,干旱推高了森林火险等级,广西部分江河水库水位告急,居民饮水与灌溉矛盾凸显,部分地区甚至启动了应急供水,工业用水也受到限制,部分工厂因水源紧张被迫减产。
为何2025年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旱情?从气候学原理来讲,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
气温每升高1℃,大气持水能力增加7%,这意味着水分分布更加不均衡,暴雨更猛、干旱更久。
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水循环紊乱,本该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该下雨的地方却暴雨成灾。
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交替出现,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4年的强厄尔尼诺让太平洋水温异常,2025年又可能转向拉尼娜,这种模式的“拉锯战”会导致极端天气此起彼伏,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形成。
从我国的地理和气象特征来看,季风活动异常也与此次旱情紧密相关。
南方持续低温导致水汽无法顺利北上,北方地表蓄水系统受损,加上气温快速回升加剧水分蒸发,使得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南部降水偏少。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这些地区降水将偏少10%-20%,春旱与伏旱叠加风险显著。
国家气候中心《2025年气候趋势展望》也显示,华北地区全年降水偏少趋势明显,极端高温可能进一步加剧土壤水分流失。
尽管5月7日开始的南方强降雨过程,给广西、华南等地带来了缓解旱情的希望,但气象部门同时预警,陕西、河南、江苏等地的干旱仍将持续,且降水分布不均、局地强度较大,需警惕局地“旱涝急转”。
河北中东部、河南南部等地虽有10 - 50毫米降水,土壤缺墒状况将得到改善,但其余旱区土壤缺墒问题难以根治。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5年南美洲北部、非洲南部和亚洲部分地区也可能遭遇“史诗级干旱”。
全球水监测联盟最新报告预测,这样的极端天气在今年并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加剧。
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2025年的气候形势严峻,大旱情不仅影响我国,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面对可能持续的大旱情,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干旱预警系统,提升全社会应对干旱的能力;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未来。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现实:2025年的极端天气,可能比想象中更凶猛。
从今天开始,改变生活方式,支持环保政策,让我们用行动改写气候的未来。毕竟,我们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