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浙江省常山县全面启动“常·争”计划,持续完善落实“两山”理念体制机制,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高效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改革开路,整合生态资源。常山县“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过去,县域生态资源转化面临通道窄、效率低、效益差等难题。为破局,常山县大力实施 “两山” 转化行动,深化 “两山合作社” 改革。采用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全域协同之法,把县域内 “低小散” 资源资产集中统一流转。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一举措让生态资源具备规模优势与开发利用价值,形成以产聚人、以人促产、产村人互利的良好生态。“两山合作社”改革先后入选国家绿色发展典型、省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产业深耕,油茶胡柚致富。油茶是常山县最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9万亩,规模居全省前列。常山县深耕油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将“两柚一茶”放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考量,推动规模化种植,改良胡柚品种。发布“油茶新政十八条”、成立全省首家林事服务中心,通过提升品质、丰富品类、打造品牌等市场化路径,全力推进油茶种植端扩产促富、加工端强链增富、支撑端多元添富、生态端转化助富的“四富工程”,让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常山是传统农业大县,80%的特色作物分散在农户手中,农田、劳动力等要素零散分布,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低效。常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放活林地经营权,创造性推出“两山合作社+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强村富民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创新创富空间,高效盘活农业闲置资产资源,打造30个“共富果园”,提高小农户分享大市场的红利份额,两山转化的“规划图”变成了共同富裕的“实景图”。
“两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常山县注重塑形与铸魂相结合,以“常·争”计划为牵引,以“两山”转化行动为抓手,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不断壮大“领头雁”队伍,强化片区组团发展意识,联动多种业态协同发展,创新村庄经营方式,健全村集体增收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的治理优势。同时,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高标准开展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拓展群众参与“两山”转化的范围和途径,加快实现农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共同价值理念,让“绿”的屏障更加稳固,“富”的图景更加出彩。
(作者:崔莉,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