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9日讯 5月的暖阳洒在德城区杨家圈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古村落的飞檐翘角在晨光中勾勒出历史的轮廓。5月1日,焕然一新的杨家圈文化街区正式开街。非遗手造、快闪舞蹈、情景剧展演等活动轮番上阵,首日便吸引上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汉服巡游、红绿彩非遗体验、扒鸡叫卖情景剧……这里的每个细节都让人惊喜!”48岁的孙先生抚摸着斑驳的老墙感慨道。作为曾经的住户,他不仅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更在熟悉的街巷中找回了温暖的儿时记忆。看着游客们争相拍照打卡,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汉服巡游与文化街区共叙千年风雅
街区打卡点前游人如织
“规划换档”擘画运河新篇
大运河流淌着讲不完的故事。近年来,德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西靠运河引爆”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按照“一廊六片”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等18个大运河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杨家圈文化街区是九龙湾文旅融合园项目的重要节点,整体设计坚持“活态原乡”总基调,对原有房屋进行加固改造,通过整体规划文旅特色商业街和创意工坊、主题民宿、古玩集市等功能区,打造集文化体验、康养民宿、教育研学、休闲旅游、特色餐饮于一体的运河特色文化街区。
“目前,街区一期已改造完成150套民房,入驻商家50余家,签约率达到85%以上。”德润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艳红表示,入驻商户涵盖艺术品直播、非遗篆刻、运河主题茶餐厅、汉服体验馆、康养民宿等多元业态。
传统与潮流在音符中碰撞
开街仪式表演精彩纷呈
“保护换颜”守护运河乡愁
漫步在杨家圈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蜿蜒穿过古色古香的民居群,仿佛穿越回漕运鼎盛的时代;修缮一新的老宅红砖灰瓦,飞檐翘角间依稀可见昔年商埠的繁华盛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运河往事,让人不禁放慢脚步,在斑驳的光影中拾起散落的乡愁记忆。
“我们杨家圈村啊,打从乾隆年间就守着这大运河,当年可是漕运必经的黄金水道。”村民孙福成作为村里最后一批搬迁户,他亲眼见证了古村的兴衰变迁。“后来运河断流,老房子漏雨,年轻人一个个都搬走了。谁能想到,这些破旧的老宅子现在修得这么体面,古树挂牌保护,空房子变成网红民宿,连我儿子都打算回来开茶馆了!”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孙福成笑得合不拢嘴。
在杨家圈片区改造中,德城区以“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文旅融合”为理念,坚持“修旧如新”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修缮,在完整保留青砖墁地、花格窗棂等建筑基因的同时,让多处古树化身可触摸的“活态博物馆”,并引入专业文旅团队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古民居改造成现代民宿、茶馆、文创商店等,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
发展多业态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杨家圈一门一景展现和谐之美
“文化换装”绽放运河新韵
近日,大运河文化主题美术展在街区中央展厅举办。一幅幅作品勾勒出德州段运河沿岸的码头、商船、民居等,多维度展现了大运河的文化厚度与美学价值,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这幅画让我想起爷爷讲的运河故事,现在带孩子来看,就像把记忆‘可视化’了。”游客张超举起手机拍摄细节。
走出展厅,水工广场上正上演着鲜活生动的非遗展演。在德州窑红绿彩展区,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指导游客体验陶艺;在泥塑展示台上,传承人为游客们讲解每一个泥塑背后的故事;在非遗美食市集,油亮喷香的扒鸡在玻璃橱窗里叠成小山,浓郁的卤香四溢开来,引得游客争相购买……
杨家圈文化街区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商业”融合模式,将篆刻、剪纸、木偶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文化深度融合,构建青年人热衷沉浸、德州人认同的文化共生体,让运河文化成为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记忆,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坐落在大运河畔的杨家圈迎来蝶变新生
“业态换轨”定义度假新态
白昼的杨家圈文化街区跃动着鲜活气息:汉服巡游衣袂翩跹,萌宠亲子区欢声笑语,艺术青年COSPLAY巡游引来阵阵快门声。当暮色降临,民谣乐声在运河畔流淌,露天电影幕布映着星光,啤酒派对与璀璨灯火共绘夜经济图景。“六月初将开放美食市集,届时,羊肠子、武城煊饼等德州风味名吃将在此集结。”张艳红介绍,每周推出的特色主题活动不断升级游玩体验,为游客开启城市微度假的无限可能。
这里不仅是千年运河文化的传承载体,更通过创新活化打造出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社交新空间。置身其中,游客既能沉浸式体验运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能在传统院落改造的精品民宿、文创空间中感受现代生活美学,体验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城市社交、自然疗愈于一体的“运河生活新范式”。
目前,该街区作为德州市首批“文艺创作基地”和“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吸引数十位艺术家入驻,相继举办书画展、汉服文化节、文创市集、青年联谊交友会等活动20余场,逐步构建起集文化传承、休闲社交、研学教育于一体的运河生活生态圈。
闪电新闻记者 王佳亮 德城融媒 郝丽敏 摄影 张瑞 郑雷 费春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