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今天不营业了。"刘建峰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结婚?小刘你可是工地上的顶梁柱啊!"老王拍着他的肩膀。

一纸婚约,一场告别。没人想到,半年后的重逢会是一场灾难。

"有了老婆忘了兄弟的东西,还有脸回来?"大李的怒骂让刘建峰如坠冰窟。

这个喂饱工地三年的地摊小伙,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侮辱?



01

刘建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小心翼翼地把最后一个大铁锅放在地摊车上。七月的太阳毒辣,照在他黝黑的皮肤上,留下一道道汗水的痕迹。他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建筑工地,钢筋水泥的框架已经拔地而起,工人们在高空中忙碌着,宛如蚂蚁一般。

"今天又是个好日子。"刘建峰自言自语道,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刘建峰今年28岁,高中毕业后就在县城里的餐馆里打工。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毛躁的小伙子变成了厨房里的一把好手。可惜前年餐馆老板因为经营不善关了门,他就此失业。辗转几家小饭店后,他慢慢攒下了一些钱,一直想找机会做点自己的事业。

机会来得很突然。去年春天,城东的旧城区开始大规模拆迁,一个占地上百亩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工地上来了上千名工人,他们大多是从农村来的,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一次偶然经过,刘建峰注意到午饭时间,工人们不是匆匆跑到几百米外的小饭店吃饭,就是啃着从工棚带来的冷馒头和咸菜。他们时间紧,饭点短,很多人根本吃不上热乎饭。

"这不是个商机吗?"刘建峰当时就想到了。他用积攒的两万块钱,置办了一辆简易的移动小吃车,添置了锅碗瓢盆,再买了一些基本的食材。就这样,刘建峰的工地地摊饭开张了。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

"你这卫生条件行吗?有没有健康证?"第一天,城管大队的李队长就找上门来。

刘建峰连忙拿出前一天刚办好的各种证件:"李队长,我都办齐了,您看看。"

李队长翻看了一下,又仔细检查了他的操作台和食材储存情况,这才点点头:"行吧,你小子看着挺规矩。这里是工地附近,我们管得不那么严,但是卫生一定要注意,别出事。"

"谢谢李队长,我一定注意。"刘建峰认真地说。

第一个月的生意很冷清。工人们都有自己的饭食习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地摊抱有疑虑。刘建峰不急不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然后精心准备当天的饭菜。他的菜单很简单:土豆肉丝、醋溜白菜、红烧茄子、麻婆豆腐,再加上大锅炖肉,价格比附近小饭店便宜三分之一。

慢慢地,一些工人开始光顾他的地摊。

"小刘,再来一份红烧肉,多加点肉啊!"一个消瘦的工人喊道,他叫张福,是刘建峰的第一个熟客。

"好嘞,张大哥,马上来!"刘建峰麻利地舀了一大勺红烧肉,里面的肉块比平常多了一半。

"你这娃子实在,肉给得多,价格又公道。"张福吃得满头大汗,夸赞道。

就这样,通过口口相传,刘建峰的地摊生意开始兴旺起来。半年后,午饭时间,他的地摊前经常排起长队,有时忙不过来,他就早早准备好饭菜,装在保温饭盒里,直接送到工地上给那些无法下来的工人。

工地的组长老王成了刘建峰的铁杆支持者。老王今年四十多岁,在建筑行业干了二十多年,带领着三十多人的小组。他粗犷豪爽,对刘建峰这种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很欣赏。

"小刘啊,我看你一个人忙不过来,要不要找个帮手?"一天,老王一边吃饭一边建议道。

刘建峰擦了擦汗:"王哥,我也想找人帮忙,但是现在刚起步,请不起人啊。"

"那你考虑考虑找个对象,两口子一起干,多好啊!"老王哈哈大笑。

刘建峰脸一红:"哎呀,王哥,我这样子,哪个姑娘愿意跟我啊?"

"不要妄自菲薄,你小子人实在,手艺好,将来一定有出息。"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

转眼间,刘建峰的地摊开了一年。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能卖出上百份饭菜,月收入稳定在八千元左右。他添置了更多设备,把小摊车扩大了一倍,还请来了在家无事的表姐来帮忙。

工地上的工人也换了几批,但是有不少老面孔成了刘建峰的常客。除了老王,还有技术工人大李,年轻农民工小张,电工班的阿强等等。他们不仅仅是顾客,更像是朋友。刘建峰经常给他们赊账,等发工资的时候再一起结清。遇到生病的工人,他还会免费送去热汤和易消化的饭菜。



大李是水电工程师,工资比普通工人高,但家庭负担重。他儿子今年上高中,学费生活费一大笔开销。有时候工资发得晚,他就向刘建峰赊账。

"小刘啊,这个月又得赊着,下月一发工资就还你。"大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李哥,小事情,您尽管吃好喝好。我这点饭菜算什么,您技术那么好,整个工地都得仰仗您呢!"刘建峰爽快地说。

小张是刘建峰年龄相仿的年轻工人,从河南农村来,老家还有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初中的妹妹。他省吃俭用,每个月把大部分工资寄回家。刘建峰知道后,经常偷偷多给他添饭菜。

"张哥,多吃点,干体力活不能亏着自己。"刘建峰总是这样说。

小张不善言辞,但心里很感激。有一次,他专门从老家带来自家腌制的咸菜送给刘建峰:"这是我妈亲手做的,你尝尝。"

刘建峰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真香啊!张哥,你妈的手艺太好了!"

工地的进度很快,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工人们每天从早忙到晚,刘建峰的地摊就成了他们难得的休息和社交场所。饭后,他们会在这里聊天,说说家里的事,谈谈未来的打算。

"小刘,你这生意越来越好了,以后打算怎么发展啊?"老王问道。

刘建峰笑着说:"等攒够了钱,我想开一家小饭店,不用再风吹日晒了。"

"那你得加油啊,找个对象,两个人一起奋斗。"老王似乎特别关心刘建峰的终身大事。

工地上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温情。刘建峰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忙碌,但看到工人们吃着他做的饭菜露出满足的笑容,他就感到所有辛苦都值得。他的地摊不仅仅是一个卖饭的地方,更成了工人们的第二个家。

第二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刘建峰的生活。

那天,工地财务部的几个人来他的地摊吃饭。其中有一个年轻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叫赵晓琳,是新来的会计助理,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温柔文静。

"这个红烧肉做得真不错,味道很家常。"赵晓琳尝了一口,赞赏道。

刘建峰不知怎么的,脸突然发热:"谢谢,这是我的拿手菜。"

从那天起,赵晓琳开始经常光顾刘建峰的地摊。有时候,她会留到最后,帮刘建峰收拾碗筷。两人聊天的时间越来越长,话题也从简单的天气食物,扩展到了人生理想。

刘建峰知道赵晓琳家境不错,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她自己大学毕业,来工地上班只是积累工作经验。相比之下,自己只是个高中毕业的地摊小贩,但他不卑不亢,真诚地对待这份萌芽中的感情。

"晓琳,你愿意周末跟我去看电影吗?"终于有一天,刘建峰鼓起勇气邀请道。

赵晓琳微微一笑:"好啊,我很想看那部新上映的爱情片。"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约会。刘建峰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工作再辛苦也不觉得累了。老王看出了端倪,常常打趣刘建峰,说他眼光不错,找了个知书达理的姑娘。

"小刘,抓紧时间啊,别让人家姑娘跑了。"老王笑着说。

"王哥,我会努力的。"刘建峰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

半年后,刘建峰向赵晓琳求婚了。在一家不算豪华但很温馨的餐厅里,他拿出攒了很久才买到的钻戒,紧张地单膝跪地。

"晓琳,嫁给我好吗?我知道我条件不好,但我会努力给你幸福的生活。"

赵晓琳眼中噙着泪水,轻声说:"好,我愿意。"

求婚成功后,刘建峰兴奋地把消息告诉了工地上的朋友们。大家纷纷祝贺,有人甚至建议在工地上办婚礼,让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可接下来的事情,让刘建峰陷入了两难。赵晓琳的父母知道女儿要嫁给一个地摊小贩后,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晓琳,你怎么能找这样的人?他没学历,没正经工作,以后怎么保障你的生活?"赵母语气严厉。

"妈,建峰人很好,很勤劳,很体贴。他虽然只是开地摊,但收入不低,而且他有理想,将来要开饭店的。"赵晓琳据理力争。

经过多次谈判,赵父赵母才勉强同意这门婚事,但提出了条件:刘建峰必须找一份"正经工作",不能再做地摊生意。

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刘建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选择。

02

"建峰,我爸妈说可以给你介绍一份工作,在我爸朋友的公司做销售主管,底薪五千加提成。"一天晚上,赵晓琳坐在刘建峰的地摊旁,小声地说。

刘建峰手上的铲子停了一下,他看着眼前正在翻炒的青椒土豆丝,沉默了片刻:"晓琳,你知道我没干过销售,也没那方面的经验。"

"没关系的,他们会培训你。他们看重的是你做生意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赵晓琳握住刘建峰的手,"你想想,以后不用风吹日晒,有正常的作息时间,我们还能有周末一起出去玩。"

刘建峰看了看不远处工地上忙碌的工人们,又看看自己简陋的地摊。确实,这样的生活虽然自由,但确实辛苦,未来也很不稳定。现在工地还在建设中,可一旦完工,他就得找新地方重新开始。



"我再考虑考虑吧。"刘建峰最终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建峰的心思不再像以前那样全在地摊上。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和赵晓琳的共同生活。每当看到赵晓琳期待的眼神,他的心就软了一分。

一个月后,刘建峰做出了决定。

那天中午,工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吃饭。刘建峰特意多做了几个好菜,还买了两箱啤酒。

"今天怎么这么丰盛?"老王疑惑地问。

刘建峰深吸了一口气:"王哥,各位兄弟,我有个事情要告诉大家。"

工人们停下筷子,看着刘建峰。

"我下个月要结婚了,结婚后可能不会再开这个地摊了。"刘建峰的声音有些发抖。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接着爆发出一阵嘈杂声。

"不干了?为啥啊?""小刘,你这生意不是挺好的吗?""是不是嫌工地脏,不想来了?"

刘建峰赶紧解释:"不是不是,我是要去晓琳她爸妈介绍的公司上班。当然了,如果哪天不做了,我还会回来的。"

老王皱着眉头没说话,大李似乎也有些不满,只有小张上前拍了拍刘建峰的肩膀:"祝你新婚快乐,有机会一定要请我们喝喜酒啊!"

"一定一定!"刘建峰连忙说道,"我准备在城里的锦江酒店办婚宴,到时候给大家发请帖。"

气氛渐渐缓和,工人们端起酒杯,祝贺刘建峰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刘建峰能感觉到,有些人眼中的热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

特别是老王,整顿饭他都很沉默,临走时才说了句:"小刘,人各有志,你有自己的选择。不过记住,在这世上,有些情谊比金钱更珍贵。"

刘建峰不太理解老王的话,只当是他舍不得自己。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忙着办理停业手续,清理设备,准备婚礼的事情。

婚礼如期举行,在锦江酒店的中型宴会厅,刘建峰和赵晓琳举办了一场不算豪华但很温馨的婚礼。赵晓琳穿着白色婚纱,美丽动人;刘建峰西装革履,神采奕奕。来宾中有赵晓琳的亲友,也有刘建峰在农村的几位亲戚,但工地上的朋友一个也没来。

"建峰,工地上的朋友们怎么没来啊?"婚礼结束后,赵晓琳小声问道。

刘建峰有些尴尬:"我发了请帖,可能他们太忙了,或者觉得不好意思来这样的场合吧。"

实际上,刘建峰确实准备了请帖,但因为筹备婚礼太忙,加上停业后很少去工地,他只给了老王几张请帖,拜托他分发给其他人。至于请帖是否送到每个人手上,他也不清楚。

新婚生活开始了。刘建峰按照约定,去了赵父朋友的公司上班。那是一家做建材销售的公司,刘建峰被安排在销售部做业务员,每天需要穿着正装,打着领带去各个建筑工地推销建材。

刚开始,刘建峰很努力,试图适应新环境。但他很快发现,销售工作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推销建材需要专业知识,需要和甲方打交道,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做地摊时积累的人脉在这里完全用不上,反而因为没有销售经验,常常吃闭门羹。

一个月过去,刘建峰的业绩排名倒数第二。两个月过去,他仍然没有起色。公司经理开始对他有看法,几次在会议上点他的名。

"刘建峰,你这个月就签了一个小单子,连底薪都赚不回来。你是怎么做销售的?"经理当着全部门的面批评他。

刘建峰低着头,不知如何反驳。他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但为了赵晓琳,为了承诺,他不得不坚持。

晚上回到新房,赵晓琳已经做好了饭菜。看到刘建峰疲惫的样子,她关切地问:"今天还好吗?"

刘建峰勉强笑了笑:"还行,就是有点累。"他不想让妻子担心,把经理批评的事情隐瞒了。

饭桌上,赵晓琳兴奋地说起她的工作:"今天财务总监表扬我了,说我做的报表很详细,思路清晰。我觉得再干半年,应该能升职加薪。"

"那太好了,我为你高兴。"刘建峰真心为妻子感到骄傲,但也不禁有些自卑。曾几何时,他是地摊上的"老板",每天收入可观,受人尊敬。而现在,他只是一个处处碰壁的新人销售,连底薪都难以保证。

婚后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刘建峰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业绩始终上不去。赵晓琳虽然没有明说,但眼中的失望越来越明显。赵父赵母几次来家里做客,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刘建峰应该更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



"建峰啊,你看小李,比你晚进公司半年,现在业绩都是部门前三了。"赵父一边吃饭一边说。

"爸,建峰还在适应期嘛,再给他点时间。"赵晓琳为丈夫解围。

"都适应半年了,还适应啥?我看是不够努力。"赵母接过话茬,"你们结婚才多久,就买了房子,每个月光房贷就七千多,你这工资才多少?全靠晓琳贴补。"

刘建峰低头扒饭,不敢反驳。确实,结婚时两家凑了首付,买了一套小两室,每个月的房贷确实很重。赵晓琳的工资比他高,家里大部分开支都靠她。

夜深人静时,刘建峰常常想起工地上的日子。那时虽然辛苦,但他是自己的老板,不用看人脸色,收入也稳定。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来自工人们的真诚友谊和尊重。

特别是在梦里,他常常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地摊前,老王、大李、小张他们围坐在简易桌椅旁,喝着啤酒,聊着家常。梦醒时,他总是一身冷汗,心中满是失落和怀念。

又一个周一的早晨,刘建峰正准备出门上班,赵晓琳突然叫住他:"建峰,昨晚我爸妈说,如果你在销售公司实在干不下去,可以考虑去我舅舅的工厂做车间主管。"

刘建峰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妻子:"你也觉得我不适合做销售?"

赵晓琳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很努力,但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一行。换个工作也许会好一些。"

刘建峰没有说话,默默转身出门了。走在上班的路上,他的心情前所未有的低落。妻子的话像一把刀,戳中了他的软肋。他知道自己确实不适合做销售,但转行去做车间主管,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折磨?

一整天,刘建峰都心不在焉。下午例行销售会议上,经理再次点名批评他:"刘建峰,你这个月的业绩目标完成了多少?"

"百分之十五。"刘建峰小声回答。

"什么?大点声!"经理故意提高音量。

"百分之十五!"刘建峰只好提高声音。

整个会议室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和轻笑声。经理冷冷地说:"如果下个月还是这样,公司不养闲人,你自己看着办吧。"

会议结束后,刘建峰一个人坐在公司楼下的小公园里,看着夕阳西下。他拿出手机,翻看以前和工地工人们的合照。照片中,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不知不觉中,一个想法在刘建峰心中萌芽:为什么不回去重操旧业呢?

晚上回家,刘建峰鼓起勇气和赵晓琳谈起了自己的想法:"晓琳,我想过了,我真的不适合做销售,也不想去你舅舅的工厂。我想回去开地摊。"

赵晓琳惊讶地看着丈夫:"你认真的?回去做地摊?"

"嗯,我在那里干得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收入虽然不稳定,但平均下来比现在强多了。"刘建峰真诚地说。

赵晓琳沉默了许久,最后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在销售公司很痛苦。如果你真的想回去,我不会阻拦。但是我爸妈那边..."

"我会去和他们解释的。"刘建峰握住妻子的手,"谢谢你的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刘建峰去拜访了岳父岳母,说明了自己的决定。正如预料的那样,他们强烈反对,甚至威胁要断绝关系。但刘建峰态度坚决,最终赵父赵母只好勉强同意,但表示不会再给予任何帮助。

辞职信递交后,刘建峰感到一身轻松。他开始联系以前的供应商,计划重新开始地摊生意。原来的设备大部分还在,只需要添置一些新的锅碗瓢盆。

"你真的决定好了?"临出门前,赵晓琳再次确认。

刘建峰点点头:"嗯,我已经和原来工地的保安打过招呼了,他说那块地方还空着,我可以回去。"

"那...祝你好运。"赵晓琳勉强笑了笑。

带着满腔热情和期待,刘建峰回到了半年前离开的工地。工地还在建设中,但已经接近尾声。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剩下的主要是内部装修和周边配套设施。

刘建峰把地摊车停在原来的位置,熟练地摆好桌椅,挂上了招牌:"建峰地摊,实惠可口"。然后开始准备食材,切菜、洗肉、生火。这些动作他做了三年,早已烂熟于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到了往常工人们吃饭的时间,却迟迟不见人来。刘建峰有些疑惑,走到工地门口张望。这时,他看到一群工人朝这边走来,其中有几个熟悉的面孔。

"王哥!大李!小张!"刘建峰高兴地招手。

工人们看到刘建峰,脚步明显慢了下来。他们交头接耳,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过来。最终,还是小张走了过来。

"张哥,好久不见!我回来了,今天的红烧肉和鱼香肉丝都是你爱吃的。"刘建峰热情地说。

小张的表情很复杂,既有惊讶,又有一丝尴尬:"小刘...你怎么回来了?"

"我发现自己还是适合做这个。今天是重新开业,所有菜都打八折!"刘建峰笑着说,丝毫没有注意到气氛的异常。

这时,其他工人也慢慢走了过来。老王的脸色很难看,大李则直接走到刘建峰面前,狠狠地说了一句:"还有脸回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