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生成:ChatGPT 4o

2025年5月8日,罗马时间下午6时9分,梵蒂冈西斯廷小堂的烟囱冒出白烟,全球天主教徒屏息以待。一小时后,教廷正式宣布: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枢机主教当选新教皇,称号“良十四世”。这一刻,他不仅成为历史上首位美国籍教皇,更因其激进的社会立场引发热议——比前任教皇方济各还要“左”!这不是普通的权力交接,而是天主教会可能迎来翻天覆地变革的信号。他的当选,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全球舆论。

从芝加哥街头到梵蒂冈王座

1955年9月14日,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家庭。父亲路易斯·马里乌斯·普雷沃斯特带着法国和意大利血统,母亲米尔德里德·马丁内斯则拥有西班牙裔根基。这个家庭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文化交融的气息无处不在。母亲的手艺堪称一绝,她的美食甚至吸引神父们频频登门,而父亲身为要理教师,用信仰点燃了儿子的宗教热情。童年时的普雷沃斯特,还曾在教堂担任辅祭,小小年纪就与神职生涯结下不解之缘。

学霸神父的成长之路

普雷沃斯特的求学经历堪称耀眼。1977年,他从维拉诺瓦大学拿到数学学位,随后加入圣奥斯定会,开始了他的宗教之旅。在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盟,他拿下神学硕士学位,又远赴罗马,在圣托马斯·阿奎那宗座大学攻读教会法博士学位。这样的学术背景,让他不仅是个虔诚的神父,更是个满腹经纶的学者。他的知识储备,就像一座深不见底的宝库,为他日后在教廷的腾飞埋下伏笔。

秘鲁岁月:拉美之魂的锻造

1985年至1998年,普雷沃斯特被派往秘鲁,投身基层牧职工作。他做过本堂神父,管过教区行政,当过教会法庭的法官,还在修院里教书育人。这段岁月,他几乎把秘鲁当作第二故乡,甚至在2015年正式归化为秘鲁公民。在这片土地上,他目睹了贫困与不公,也深刻理解了拉丁美洲的社会脉动。这些经历,就像烈火淬炼出的钢,让他成为连接南北美洲的独特人物。

教廷权力的巅峰攀登

普雷沃斯特的教廷生涯简直可以用“火箭速度”来形容。1998年,他当选奥斯定会芝加哥省会长,2001年更上一层楼,成为全球奥斯定会总会长,并在这一要职上连任两届,直到2013年。他在任期间,走访近50个国家,视野开阔得像一张世界地图。2014年,教皇方济各任命他为秘鲁奇克拉约主教,2023年,他被册封为枢机主教,并担任教廷主教部部长和拉丁美洲委员会主席。这些头衔,证明他在梵蒂冈的地位已无人能撼。

双重国籍成了他的杀手锏。尽管美国身份曾被视为教皇选举的“雷区”,但他在秘鲁的长期服务和秘鲁国籍,让他成功打破偏见。他的多语言天赋——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葡萄牙语,还能阅读拉丁语和德语——更是锦上添花,让他轻松跨越文化藩篱,成为枢机团眼中的“完美人选”。

激进思想曝光:比方济各还“左”的教皇来了

良十四世在社会正义上的立场,简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2025年2月4日,他在个人X账号上转发文章,公开炮轰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还对副总统万斯的神学辩护嗤之以鼻。这可不是随便发发牢骚,而是摆明了要为移民权益撑腰。相比之下,方济各在移民问题上的态度显得温和得多,良十四世的这一手,直接让保守派坐不住了。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良十四世同样不甘示弱。2024年11月,他在古巴、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驻教廷使馆主办的研讨会上,直言不讳地呼吁全球正视气候危机,特别是其对贫穷国家的冲击。他的语气之激烈,行动之果断,远超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中的温和呼吁。这位教皇,显然要把环保议题推向新高度。

不过,在性伦理和教会内部事务上,良十四世的立场却像迷雾一般模糊。2023年10月,面对《懇求的信心》声明引发的“是否祝福同性伴侣”争议,他选择打太极,只说各地主教可以自行判断。早前在2012年,《纽约时报》曾报道他对西方媒体鼓吹“同性恋生活方式”和“另类家庭”的不满。这似乎透露出,他在性伦理上可能偏保守,与方济各的宽容态度形成微妙对比。

新教皇的“左”派宣言

良十四世的社会正义热情,显然继承了方济各的衣钵。方济各在位时,反复强调贫穷与不平等,良十四世则把这一理念推得更远,几乎到了激进的边缘。在气候变化上,他比方济各更敢说敢做,直接点名政策漏洞,喊话全球行动。然而,在性伦理上,他似乎比方济各更谨慎,甚至带点保守的味道。这种“左中有右”的复杂性,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位新教皇,到底要带教会走向何方?

“良十四世”的深意:向历史致敬

选择“良”作为教皇称号,良十四世显然在向良十三世致敬。良十三世在位期间,发表《新事》通谕,呼吁维护工人权利,反对极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创了教会社会训导的先河。同时,他也以批判“现代主义”和推动多玛斯主义复归闻名。这或许暗示,良十四世会在社会正义上大刀阔斧,但在性伦理和教会传统上小心翼翼。

在歷史記載中,「Leo」這個名字常被翻譯為「利奧」,例如在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時的教宗,就被稱為「利奧十世」。然而,天主教會在選用中文譯名時,往往更傾向於選擇具有美好意涵的字詞,而非完全追求發音上的精確對應。例如,近代備受矚目的教宗John Paul II,其中文名被定為「若望保祿二世」,而不是直譯為「約翰保羅二世」。

59岁的良十四世正值壮年,他的牧职生涯可能长达数十年。在当选后的首次“罗马城和全世界”降福中,他动情地说:“教会应永远寻求和平、寻求爱德,尤其关爱受苦之人。”这番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对教会未来的憧憬。


图片生成:ChatGPT 4o

世界各国元首纷纷致贺,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Truth Social上发文:“祝贺首位美国教皇良十四世,这对我们的国家是莫大的荣誉!”不过,考虑到良十四世对特朗普移民政策的公开批评,美梵关系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圖片來源:Donald J. Trump/Truth Social

良十四世的当选,是天主教会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他是首位美国籍教皇,也是比方济各更“左”的领袖。他的双重国籍、多语言天赋和激进立场,让他成为连接南北美洲、引领教会变革的希望之星。他会如何平衡美国的全球角色与教会的普世使命?他会在社会正义和传统教义间找到怎样的立足点?这一切,都将在他漫长的牧职生涯中揭开神秘面纱。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位美国教皇将掀起怎样的全球风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