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碗碗腔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2025年“五一”期间,在陕北绥德县合龙山景区,一出陕北碗碗腔古装戏《白狗记》与观众见面。该剧由绥德中老年群众文化艺术团演出,讲述明末时期,陕北某地孙白良偕妻子、老母一家三人和白狗离家逃荒。途中孙白良嫌母拖累,将其母推下山崖,又要卖妻逼妻夜逃。幸得忠义白狗为母寻食,巧遇王忠义相救,婆媳重逢。后白狗惩恶救主,孙白良大逆不道受到惩罚。全剧从人性的角度,弘扬了尊老孝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演出现场,观众跟着剧情落泪、欢笑。专程赶来观看的安先生表示,自己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村里唱过泥疙瘩戏,就是陕北碗碗腔,但自己从来没看过。此次看到用陕北方言呈现的本土剧种,既新奇又亲切,希望该剧种能更广泛地传播,让陕北碗碗腔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 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约有三分之一仅由单一专业剧团传承,这些剧种被称作稀有剧种。回看 2018年公布的全国戏曲普查数据,陕西现存戏曲剧种 26个,包括秦腔、眉户在内的发展相对稳定的戏曲剧种有7个,发展一般的戏曲剧种有 12 个,仅有1个演出团支撑的戏曲剧种有7个。当一个戏曲剧种仅有一个专业剧团在传承时,则被称为“天下第一团”。陕西作为戏曲大省,成熟的戏曲剧种多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区。陕北长期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大戏。记者了解到,在陕北除了晋剧、秦腔整体发展比较稳定,蒲剧、陕北道情等其他主要在陕北流布的剧种多呈现剧团数量、从业人员、可演剧目、演出活动、流布区域“五少”的局面。

绥德中老年群众文化艺术团,是目前唯一的陕北碗碗腔专业剧团。陕北碗碗腔在保持碗碗腔基本风格的同时,其念白以陕北话为主,区别于以关中方言定调的渭南碗碗腔,在艺术表现上又融合了陕北民间音乐与晋剧的表演特色。此次《白狗记》的演出,使得多年失传的陕北碗碗腔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为陕西濒危剧种的传承与演出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于陕北碗碗腔如何重获新生,绥德中老年群众文化艺术团团长张勇表示,该剧种在清中后期就在陕北民间流传,以绥德为中心,辐射周边米脂、清涧等地,常以皮影的形式演出,唱腔受关中碗碗腔及晋剧影响较大,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常演剧目有《大闹天宫》《火焰山》《张三姐下凡》《白狗记》《包公案》等。新中国成立后仍旧活跃在陕北城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中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有绥德民间艺人以皮影的形式短暂演出,往后的三十余年,处于失传状态。

出于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及成长记忆的影响,张勇多年来不断深入民间,对仅存的陕北碗碗腔老艺人进行走访,并查阅各类资料,调查研究,与老艺人们一起回忆,写出了考证史论《陕北碗碗腔考略》。近年来,在张勇的组织下,经过专人广泛收集、挖掘,重新整理音乐唱腔和剧目资料,由其亲自编剧的全新陕北碗碗腔剧目《白狗记》被重新搬上舞台。这不仅让几乎被遗忘的陕北碗碗腔重见天日,还是第一次把皮影戏陕北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演唱。

据了解,绥德中老年群众文化艺术团是一群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的中老年人自愿组合、自费自营的艺术社团,平均年龄已超 60岁,最小的也年过五旬。该艺术团常年活跃在绥德城乡的基层,以惠民演出的形式服务广大群众。《白狗记》自2023 年启动排演至今,已演出四十余场。该剧白狗的扮演者闫晓琴表示,自己在表演中全凭悟性领悟角色特性,尽可能以最好的状态把故事讲好,把角色演好,也希望陕北碗碗腔在艰辛恢复后能够有更多平台和机会演出,以便得到真正传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在接受采访时说,地方稀有剧种代表了本地域的艺术品质和人文精神,但相对于演出团体数量多、受众范围较广、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剧种而言,更多本土稀有剧种存在发展不平衡、传承机制断层、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2006 年5月 20日,陕西东府碗碗腔和山西孝义碗碗腔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获新生的陕北碗碗腔也急需专门的经费及政策支持,早日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得到更科学、全面的传承保护。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