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火药味越来越浓,印度想靠武力压巴基斯坦,结果首战就摔了个大跟头,而中国靠着给巴基斯坦的硬核装备,和对印度的经济施压,稳稳地帮了“巴铁”一把。
军事上不顺,经济上挨闷棍,莫迪现在是真有点骑虎难下,中国这波操作,既帮了巴基斯坦,又没把局势彻底闹僵,牌打得漂亮,可莫迪下一步咋走,止战真是他唯一的出路吗?
4月23日,帕哈尔加姆的拜萨兰谷地遭到武装分子袭击,27人丧生,其中包括25名印度教游客和1名当地穆斯林,另有20多人受伤,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称袭击由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策划,幕后主使之一是巴基斯坦特种部队的前成员,愤怒的印度公众和政界要求强硬回应,迫使莫迪政府在4月底宣布采取军事行动。
5月7日,印度启动代号“辛杜尔行动”的导弹打击,目标直指巴基斯坦及其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九个恐怖据点,包括杰伊什-穆罕默德组织的训练营,然而行动并未如印度预期般顺利。巴基斯坦迅速反击,声称击落了五架印度空军战机,印度还损失了包括法国制造的“阵风”在内的高价值装备,这一失利让印度军方士气受挫,也让莫迪政府面临国内的巨大压力。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长期盟友,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被称为“铁哥们”的中巴关系,在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支持,中国的行动不仅增强了巴基斯坦的抗压能力,还通过间接施压印度,改变了南亚的战略态势。
印度在“辛杜尔行动”中的失利,很大程度上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反击能力有关,而这离不开中国提供的先进装备,巴基斯坦空军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具体击落印度战机的武器尚未公开,但从巴基斯坦的现役装备来看,中国制造的战斗机和导弹系统很可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包括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斗机和从中国引进的歼-10C战斗机,歼-10C配备的PL-15空空导弹,射程远超印度空军的同类武器,能够有效锁定包括“阵风”在内的高性能目标。这种技术优势让巴基斯坦在空战中占据主动,迫使印度空军在战术上陷入被动,此外,巴基斯坦还部署了中国制造的“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这种系统具备强大的区域防空和反导能力,能够拦截来袭的导弹和战机,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屏障。
中国装备的可靠性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巴基斯坦的国防预算有限,但多年来持续采购中国装备,足见其对这些武器的信任,此次冲突中,中国装备的高效表现,不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作战能力,也对印度军方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印度采购的“阵风”战斗机造价高昂,每架约2亿美元,但其在对抗中国装备时暴露出的短板,让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军事采购策略。
就在印巴冲突白热化的同时,中国在经济领域对印度采取了精准措施,5月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从印度进口的氯氰菊酯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在48.4%至166.2%之间,措施即日起生效并持续五年。氯氰菊酯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的杀虫剂原料,是印度对华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的这一决定源于一年前的调查,调查认定印度企业以低于正常价格倾销该产品,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利益。
这一反倾销税对印度的经济影响不容小觑,印度对华出口的商品种类本就不多,氯氰菊酯作为其“拳头产品”,为印度赚取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如今,高额的反倾销税将大幅提高印度产品的成本,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考虑到印度经济正面临美国关税战的压力,出口市场的进一步萎缩无疑让莫迪政府雪上加霜。
虽然中国商务部强调此次措施与印巴冲突无关,但其时机选择无疑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战略上的喘息空间,印度的经济压力越大,其在军事冲突中的资源调配能力就越受限,这不仅减轻了巴基斯坦的正面压力,也让印度在外交谈判中更加谨慎。
尽管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支持巴基斯坦,其在外交层面却保持了克制与平衡,面对印巴冲突的升级,中国外交部公开呼吁双方以地区和平稳定为重,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种立场反映了中国在南亚事务中的长期战略:既要维护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要避免与印度彻底撕破脸。
中印关系经历了从紧张到缓和的转变。两国在边境问题上达成撤军协议,双边关系逐步正常化,中国深知,过度介入印巴冲突可能破坏这一来之不易的进展,同时也会让印度进一步倒向美国,削弱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中国选择通过间接手段支持巴基斯坦,同时在公开场合保持中立,展现了其在复杂局势中的外交智慧。
这种平衡策略还体现在中国对地区稳定的长期考量,南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印巴冲突的持续升级可能威胁中国的经济投资和安全利益,通过呼吁和平,中国不仅维护了自身形象,也为未来的多边合作保留了空间。
中国在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的多管齐下,对莫迪政府形成了显著的内外压力,军事上,印度在冲突初期的失利暴露了其装备和战术的短板,国内舆论对莫迪政府的质疑声日益高涨,经济上,反倾销税的实施加剧了印度的出口困境,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冲突中的资源调配能力,外交上,中国的克制态度让印度难以找到借口将冲突升级为更广泛的地区对抗。
面对这些挑战,莫迪政府的战略空间正在缩小。继续与巴基斯坦对抗可能导致更大的军事和经济损失,而国内的不满情绪也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下,止战成为莫迪政府缓解压力的现实选择,巴基斯坦方面也表示愿意通过对话降低紧张局势,而中国的和平呼吁为双方提供了可能的谈判窗口。
从更广的视角看,中国的多维度策略不仅改变了印巴冲突的短期态势,也对南亚的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巴基斯坦的军事和外交底气得到增强,而印度则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地区博弈中的定位,未来,印巴能否通过对话实现降温,仍取决于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外部环境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