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有人说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就是那种看似好像有点儿道理,听完之后一分析,完全是“混账逻辑”。
1933 年5月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各级剿共军官发表长篇讲话,主题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中国国民党的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提出的基本国策,核心是以“剿共”为中心整合内部力量,再对抗日本侵略。这一政策因忽视民族危机优先打压异己,最终导致抗日延误而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民族危机加剧。然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1933年,日军进一步向华北渗透,但蒋介石仍坚持“剿共优先”,认为只有消灭共产党才能集中力量抗日……
该政策并非蒋介石“原创”,这个思路最早可追溯至北宋赵普提出的“中国既安,群夷自服”,但蒋介石将其异化为排除异己的工具,这个论调本质是蒋介石为维护独裁统治的权宜之计。
早在1929年,蒋介石就提到治理国家无非“攘外安内”,当时他针对的是其他一些地方军阀。之后开始针对我党我军,也就是针对红军,他们一直在“剿共”。1931年7月1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致安内攘外书》称“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他的打击对象是共产党和部分国民党的内部反对蒋的力量。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二年,1932年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蒋介石就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处理内外关系的一种基本国策,属于一种极端短视和反人民的行为。之后,1932年6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北平外交大楼接见新闻记者,以江西红军在淞沪抗战中不仅不支持抗战反而攻击援军为借口,说:“中央认定不‘剿共’不能抗日,故派蒋委员长、何应钦同志担任剿匪工作,努力进行,务期消灭。”至此,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我们不否认,在这个期间他确实也有“攘外”的实际行动,但总体来说,他的抗日行为是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的。蒋的表现,取决于他的阶级本性,因为他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那么,也有一些力量对他有一些好评,是谁呢?比如说胡适和沈钧儒还有某些日本学者这些人……这就明白了吧。
蒋介石在演讲中提出以下核心观点。
“安内优先”:强调“剿匪成功是抗日的前提”,认为共产党是“心腹之患”,日本侵略仅是“皮肤上的疮毒”,必须优先解决内部问题。
后他有非常不可理喻的观点,将日本侵略归咎于共产党,称其“招致外侮”。
他对国民党军的精神动员就是要求军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革命生死”的决心完成“剿匪”任务。蒋介石思考的逻辑就是援引“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认为内乱不平则无法抵御外敌,甚至可能“因内疾而亡国”。他断言“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并将国家存亡完全系于“剿匪”成败。
可是事实说明了,他哪个都没做好。
首先,他的政策导致了对抗日局势的延误。
蒋政府的短视,导致军事资源分配失衡。国民党持续投入大量兵力“围剿”红军,导致对日防御薄弱。例如,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时,蒋介石仍将主力用于江西战场,就是专心“剿共”。
东北沦陷与华北危机更厉害了,该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日本侵略步伐,东北全境沦陷后,华北局势进一步恶化,引发国内舆论强烈不满。
蒋介石将共产党定义为“匪”,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消灭,导致国共矛盾激化。这一政策在1934年达到高潮,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共产党则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与国民党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立,红军不仅长征成功会师,而且带动和团结了不少抗日武装。
因为他的这种倒行逆施,社会舆论与政治反响很大。
有良知的民众都很不满。知识分子、学生和部分地方军阀(如张学良)对“先安内”政策强烈反对,认为其违背民族大义。1936年西安事变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
历史上,这项政策被批评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主流对于它是非常批判的。有观点认为,若国民党能早日与共产党合作,可更有效遏制日本侵略。
该项政策导致国府的合法性削弱,蒋介石的政策被指责为“自欺欺人”,未能有效凝聚民心,反而削弱了国民党的政治威信,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本来就认为很多军阀混战,如果能凑合过日子,他们本来就不计较,可是没想到能这么烂。
对战略失误,有不少人也有反思,后世学者指出,蒋介石低估了日本侵略的紧迫性,而高估了短期内消灭共产党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内外交困”,因为我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力量,这个只能是让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生气地怒骂,剿共越剿越多……作为一个为了政治联姻假装改信基督教,然后满嘴口头禅娘希匹脏话的人来说,身上沾染的永远都是买办资本主义和帮会的臭习气,他真正的信仰其实就是占便宜和独裁,这样的领导人的执政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其实很多古人也知道,如果出现了什么外力的破坏,在自己家里还要兄弟阋墙的话,那肯定是要出大乱子的。有的历史评论将蒋介石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比,指出诸葛亮采取“安内必先攘外”的北伐策略以转移内部矛盾,而蒋介石则反其道而行,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根据历史的教训,大家可以看到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种想法,其实就是蒋政府在真正的民族危机下根本不懂得优先级的选择,因为他只知道攫取个人小集团的权力,导致政治被动与民族危机的深化。这一政策的历史教训,凸显了在民族存亡关头凝聚共识、团结对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