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著名的知识博主,一个叫做王晓,做的是时政科普,另一个是董宇辉,现在做的是旅游助农。
这两位博主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有不少知识,但是他们面对的问题都一样,那就是如今的用户能面对的渠道实在是太多。
数字内容做出来,比如《哪吒2》这类电影作品,不太容易搞成复制传播,导致去电影院的人少了。但是王晓和董宇辉卖的东西是情绪,是观点,不是故事。
这些东西是很容易复制的,再加上互联网培养了用户免费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的金句越多,就会导致学习他们的人越多,最后一定导致他们的金句被稀释。
从供需角度想,互联网不是让知识的生产变容易了,而是让传播变得容易了,一个普通人,拿起手机来,供给一定过剩。
就算一天24小时学习,也学不完大量免费内容,市场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他们想要通过知识变现,价格自然被低。
这时候,博主想要变现,问题就是出活,但是活总是要出完的,他们也是人,也需要学习,也需要沉淀,时间用来出活了,那就不能用来吸收,这时候矛盾就是,要想出活,就得少出活。
只有时间多用来学习,才能出金句,但是出了金句,就要出更多金句,才能维持热度。
一旦热度下去,就得被迫整个烂活,这就是流量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两位知识博主如此,别的类型的博主都是如此,博主要赚钱,就得靠流量,流量下去了,就赚不到钱。
但是要流量,就得出活,于是博主最后的工作,一定要变成绞尽脑汁出活。人家是干博主的,自然比我们这些聊文学的更懂博主容易过气的问题。
也自然比我们更懂,如果不能在没过气的时候抓紧变现,那流量就要作废。
于是博主的工作中,最要紧的问题从金句变成了出活,从出活变成了流量,又从流量变成了变现。
热度的短暂性,一定要求快速变现,否则流量价值一定随时间衰减。这是所有需要变现的博主的共同问题,也是自媒体这个行业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我们之前聊过的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经济下的恶化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看到的东西,还有普通人买到的东西。
变现越着急,就越要粗制滥造,越想抓风口,就越要赶紧上杠杆贷款,最后一定会批量产生东北雨姐或者是别的塌房主播。
要抓风口赚钱,就要上杠杆赚钱,杠杆可以放大收益。
上了杠杆,心理压力上来了,赚钱的急迫性更高了。
越着急赚钱,越不择手段,最后就是造假。
结果突然有一天造假被发现,人塌了,一切烟消云散。
黄粱一梦的,又怎么会只有一个微博时代的留一手呢?踏入了这条路,便永远无法回头,除非,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分享,或者是一个朋友圈来乱发。
还不如加入我们文学圈,有事工作,没事闲聊,好不快活。
正所谓:
流量好事多磨,算法推舟催火。智者不入爱河,沉淀难敌快活。
AI一键洗稿,远胜文案夜夜雕琢。热度三天五早,带货九分利薄。
残羹冷炙消磨。十年沉砚蒙尘,三秒热梗登科。风月宝鉴照破,算法骷髅锁。
好了好了!罢了罢了!终归太虚幻境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