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925字
阅读预计15分钟
作者 |苏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
编译 | 胡可怡
编译审核|刘星君
本期编辑|李梓硕
本期审核|江怡
编者按
本文以近期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为切口,剖析印巴对峙升级的深层逻辑。莫迪政府借强硬民族主义转移国内矛盾,巴基斯坦军方因合法性危机被迫“以牙还牙”,双方核威慑背景下的战略误判风险激增,而外部干预的缺位使局势更趋复杂。文章指出,2019年印巴危机的侥幸缓和绝非当前可照搬的模板。如今,印巴内部政治生态已异化为“冲突燃料”:莫迪政府取消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推行高压治理,激化了当地穆斯林群体的疏离感,其“强人叙事”压缩外交妥协空间;巴军方的“示强刚需”抬高报复烈度,经济崩盘进一步催生冒险冲动。 莫迪曾高呼“这不是战争的时代”,却在政治算计中亲手点燃火药桶。克什米尔需要超越民族主义叙事的对话框架,国际社会亦需重拾责任,为危机降温创造条件。在核时代,傲慢与侥幸从不是生存之道。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网络
4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北部比哈尔邦的民众面前,一反常态地没有使用他常用的印地语,而是以英语发出警示:“印度将辨识并惩处每一名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必穷追不舍至天涯海角。印度的精神绝不为恐怖主义所摧折,恐怖行径终将付出代价。”此番表态距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二十余年来最为惨烈的平民袭击事件仅过去两日。该声明不只是说给国内民众听的,也不只是针对印度政府指责应对此次袭击负责的巴基斯坦,更是向国际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印度正在制定强硬的军事应对举措。
克什米尔现今再度成为全球高危冲突热点区域之一。4月22日,克什米尔地区风景宜人的山间度假地帕哈尔加姆(Pahalgam)发生袭击事件,造成26名游客死亡,而幕后黑手至今尚未明确。此次暴行使印度陷入似曾相识的严峻困局。历史上,克什米尔的恐怖主义暴力事件曾促使印度对巴采取军事行动,印官方始终坚称巴基斯坦是该争议地区持续存在的武装活动的根源。
莫迪4月的言论与2019年印度出动战机对巴基斯坦发起攻击的表态高度相似。当年,克什米尔地区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致40名印度准军事部队士兵丧生。巴基斯坦予以反击,击落了一架印度战斗机并俘获飞行员,两国作为拥核国家,一度濒临冲突全面升级的危险边缘。
2019年,印巴紧张局势出现缓和,此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印度实施空袭行动时,其战斗机未命中预定目标,未造成巴基斯坦境内人员伤亡;被击落的印度飞行员幸运生还,并获巴基斯坦军队迅速释放。同时,印巴两国政府凭借对各自国内媒体的管控,对外宣称取得胜利。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力量积极介入斡旋,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时任特朗普政府官员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于2022年披露,当时美国高级官员与印巴双方紧急沟通,共同制定了缓解紧张局势、降低冲突风险的方案,促使双方关系趋向缓和。
然而,如今的情况并不利于局势的缓和。克什米尔动荡程度较以往更甚,在莫迪执政下,印政府推行强硬政策并实施中央直接管辖,在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克什米尔地区引发强烈疏离情绪。近期发生的袭击事件,更是再次点燃了印巴之间的敌对情绪——印度各界要求采取报复行动的呼声高涨,巴基斯坦则对印度在克什米尔的政策予以强烈谴责,两国对抗态势显著升级。
印度或倾向以低调隐蔽的方式对巴实施报复,但此举恐难契合民众对更有力行动的诉求,公开军事行动仍存在较高可能性。2019年,时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巴杰瓦(Qamar Javed Bajwa)主导决策,寻求与印度和解;而其继任者穆尼尔(AsimMunir)目前深陷政治困局,亟需展现强硬立场,穆尼尔甚至在4月22日袭击发生前一周,已就印度在克什米尔的行动发表挑衅性言论。
当前,特朗普政府对该地区关注度不足,美国驻印巴大使职位空缺,国务院相关官员任命亦未落实。与2019年不同,美国无需顾虑在阿富汗的驻军,其是否介入缓和局势存在不确定性。莫迪的强硬表态压缩了谈判妥协的空间,巴军方因外部压力需对印方行动强力回应,叠加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克什米尔局势正面临失控升级风险。
一、易燃的混合因素
克什米尔危机的核心是宗教民族主义、治理模式和未解决的政治不满情绪的危险混合。2019年,莫迪政府取消赋予该争议地区自治地位的宪法条款,并宣称克什米尔已回归“正常”。印官方表示,该举措将使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更好地与印度其他地区融合,确保更快速、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但推动政府克什米尔政策的是意识形态因素:莫迪领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BJP,简称印人党)长期以来希望取消印度唯一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邦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以便更有力地将克什米尔置于印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并削弱克什米尔独特的地方身份认同。
近年来,克什米尔的旅游业确实有所增长,许多印度人被那里美丽如画的风景所吸引。但当地的现实情况仍然是恐惧与暴力普遍存在。克什米尔地区屡遭武装袭击,包括帕哈尔加姆的杀戮事件,以及长期持续实施的严苛法律和重兵部署。
该地区以穆斯林人口为主,受巴基斯坦支持的分离主义势力与印度安全部队长达三十年冲突影响,群体疏离感显著。2019 年,克什米尔从享有特殊宪法地位的邦转变为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联邦直辖区,这一变化进一步弱化当地民众自治权。非本地居民获许在该区域购置房产,引发克什米尔民众对当地人口结构改变及地方控制权丧失的广泛担忧。此外,印当局对信息实施高度管控,地方治理效能降低,压制异见氛围形成,加剧了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也为区域治理带来更大挑战。
上述政策,加之长期实施的安全封锁、宵禁、通讯中断,以及对克什米尔地方政治领袖的拘押,持续强化着当地民众的受困情绪。地方选举中断长达五年之久。在此背景下,当地民众对印度中央政府的支持率大幅下滑实属必然,这给印度安全与情报部门的工作造成极大阻碍,使其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无法对近期发生的袭击事件提前预警防范。
莫迪对克什米尔的立场,与其整体政治策略紧密交织。在其政治布局中,莫迪着力塑造印度教民族主义强硬领袖形象,宣称对敌对势力采取强硬报复,同时借国家安全危机事件谋求国内政治支持。
印度官方将2019年空袭行动以及2016年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均定性为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有力回击。据印官方表述,这两次行动是在印度安全部队遇袭后,针对巴基斯坦控制区域内武装分子“发射基地”的军事行动。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行动更多在政治层面产生影响,战略成果反而相对有限。
开源分析及国际报道对2019年印度军事行动的实际成效存疑,相关证据显示,该行动并未造成武装分子重大伤亡,也未对相关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破坏。行动后,巴基斯坦展开报复,击落一架印度战斗机并俘获飞行员。危机最终得以缓和,一方面源于偶然因素,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美国等外部力量介入斡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军事行动未造成巴基斯坦境内人员伤亡,而被巴方俘获的印度飞行员不仅安然无恙,还在被遣返前与巴士兵互动。
事件发生后,印巴双方通过本国舆论宣传,均对外宣称取得胜利。而在2019年印度大选前夕,此次行动成功塑造并强化了莫迪的铁血领导人形象,向印度民众展现其“成功惩戒巴基斯坦”的政治成果。
二、表现强硬,行动强硬
近期帕哈尔加姆发生的袭击事件,彻底暴露出上述策略的无效性。尽管印度政府多次宣称近年来采取的行动已形成有效威慑,但实际情况是,武装分子的暴力行径并未得到遏制,克什米尔安全形势依旧严峻。2019年的军事行动既未震慑住巴基斯坦,也没能让分离主义武装势力有所收敛,袭击与报复的恶性循环仍在持续上演。每一次冲突,都在不断推高这两个拥核邻国之间局势升级的风险。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2023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披露,2019年2月印度对巴空袭后,印巴两国一度濒临核冲突边缘。报道显示,当时双方均着手准备将冲突升级,最终在美国紧急介入下危机才得以解除。同年春季竞选集会期间,莫迪多次谈及核议题,宣称印度“打破了巴基斯坦的核讹诈”,并暗示印度核武库不只是“为庆祝排灯节而存在(印度教节日,人们在节日期间燃放烟花)”。此类核威慑言论,成为莫迪政府展现强硬姿态的政治工具。
然而,莫迪此前的强硬言辞如今却使其陷入两难境地。由于已确立应对模式,他“骑虎难下”,承受着来自公众舆论与政治层面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对每起新发生的袭击事件做出强硬回应,即便实际上,印度可采取的行动选择有限且风险巨大。在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媒体的舆论推动下,莫迪政府持续将焦点锁定于对巴报复,而非制定系统性长期战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诉求,这极大压缩了局势缓和的空间。当前,印政府的问题处理手段单一,过度依赖军事施压,难以寻求其他有效途径。
印度或采取跨境炮击、导弹袭击,对疑似武装目标实施空袭,甚至可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巴分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非官方边界)进行有限地面推进。此类行动意在彰显强硬姿态,同时避免触发全面战争。然而,这些举动极易导致局势升级,引发巴基斯坦的即时反制,包括报复性炮击、空袭,乃至更大规模的常规军事行动。此外,双方误判风险始终存在,可能进一步激化冲突,更严重的是,存在触发核对峙的潜在可能。
在边界另一侧,巴基斯坦正深陷政治与经济双重危机。作为该国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巴基斯坦军队的民众支持率持续走低,而巴国内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前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却遭羁押。过往数十年间,巴军方常借克什米尔争端巩固自身执政合法性,如今这一模式或再次上演。
巴现任陆军参谋长穆尼尔面临恢复军队公信力的巨大压力。与他的前任巴杰瓦不同,穆尼尔更倾向强硬回应外部挑战。巴杰瓦执政时期曾试图与莫迪政府改善关系,但最终未能达成目标。当前,巴军方奉行“以牙还牙,加倍报复”原则,这意味着无论印度采取何种规模的军事行动,巴方都将予以同等甚至更强力度的回击。这种对抗态势极易引发局势快速失控,导致冲突不断升级。
尽管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但该国拥有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且得到中国支持,而中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亦存在自身利益诉求——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总投资达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标志性项目,途经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此外,中国坚决反对印度在2019年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做法,并于2020年夏季在印度控制的东部拉达克地区(距边界约200英里)部署军事力量,重申领土主张。
中国的介入为这场危机注入新的不稳定因素,使印度面临两线作战的潜在风险,也让印巴间局势升级的相关考量更为复杂。4月27日,中国明确表态“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
面对帕哈尔加姆这类袭击事件,印度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限,且每项选择都伴随着显著风险。诸如暗杀高级恐怖组织头目、巴情报与军事官员等秘密行动,虽可实现行动层面的隐蔽性与事后否认,但难以满足印国内强烈的政治诉求与公众对采取强硬行动的期待。跨境空袭则面临极高的报复与局势升级风险,尤其在巴基斯坦当前强硬立场,以及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亟需展现强硬决心的背景下,风险进一步加剧。此外,印度武装部队当前正面临关键的现代化转型难题,在与中国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兵力。这导致印军难以维持长期冲突或应对两线作战挑战。
对巴基斯坦而言,可能会通过秘密渠道谈判、引入外部势力干预,以有限冲突和明确表态来争取国内支持,转移对国内危机的注意力。然而,巴国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并且还在与阿富汗、伊朗接壤的西部边境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诉求,进一步加大了印度的决策复杂性。中方为维护自身投资与战略地位,必然保持高度关注克区地区态势。而巴基斯坦一贯奉行“以牙还牙,变本加厉”政策,更使得局势快速升级的风险显著提升。
最严峻的局面在于,印度的军事回应如果招致巴基斯坦更激烈的反击,将触发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当前,印巴两国均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使得误判或意外升级的风险远超分析人士与公众的预估。极端情况下,冲突可能迅速演变为全面战争,核武器使用的阴云将笼罩其间,给整个南亚地区带来毁灭性灾难。
值得警惕的是,2019年的危机以和平方式结束,并不能保证下一次危机也会如此。对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言,不能寄希望于侥幸避免局势失控,一旦陷入升级漩涡,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战争时代
莫迪近期于比哈尔邦发表的尖锐言论,其意义远超对袭击的单纯回应,已然成为一场高风险博弈的最新注脚,令该地区愈发成为危险的冲突策源地。当下,印度与巴基斯坦均深陷内部危机、承受外部压力,将克什米尔困局当作政治操弄舞台的冲动空前强烈。莫迪似乎已忘却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他曾对普京所说的话——“这并非战争的时代”(This is not an era of war)。
过往,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在缓和南亚危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19年的印巴危机便是例证,当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官员持续敦促双方保持克制。然而,如今国际社会对印巴争端已显疲态,介入南亚事务的意愿大幅降低。北约从阿富汗撤军后,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进一步下降。特朗普近期称印度和巴基斯坦将“自行解决问题”,这一表态折射出当前外交干预的缺位,通过第三方调解帮助遏制局势升级的可能性已极为渺茫。
外部干预缺失,加之莫迪、穆尼尔都有在国内树立强硬形象的政治诉求,令当前局势极具冲突隐患。实际控制线沿线虽维持了四年停火,但这并不能表明双方真心追求和平稳定。印巴两国既未解决核心矛盾,也未展开真诚对话或采取信任建设举措,停火协议根基脆弱,随时可能破裂。
两国领导人受政治因素驱动,均倾向于保持强硬立场,这大幅压缩了妥协空间,加剧了对抗风险。当前,无论是蓄意推动还是因误判引发的局势升级风险,都已攀升至历史高点。一旦出现误判,其产生的后果不仅会给南亚地区带来毁灭性冲击,更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灾难性连锁反应。
作者简介:苏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耶鲁大学讲师、“大篷车”网站顾问编辑。
本文编译自"The Wire"网站2025年2月2日文章,原标题为
India and Pakistan Are Perilously Close to the Brink: The Real Risk of Escalation in Kashmir, 原文链接为: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india/india-and-pakistan-are-perilously-close-brink
本期编辑:李梓硕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编译 | 印前军官:面对中国突然“讨好”,印千万不能当“傻白甜”!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