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以“创新驱动 跨界融合”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江西南昌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协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南昌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魏小安以“中国旅游:常态化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现刊发全文如下:
我干旅游到今年正好是四十五年,四十五年时间积累的工作心得,四个字,好玩玩好。就是我们要琢磨,怎么让这个事好玩儿,最终是让客人玩好。所以我们最近正在研究一个“旅游玩法大全”,意思是什么?是做一个数据库,谁有需要就在这个数据库里挑,而且这个大全是一个动态的,有新的玩法不断的加入。所以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发展恐怕就是这个,这也是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具体化。
一、何谓常态化?
因为我们要分析旅游大势,目的是寻找自身的方向。2023年大家都狂欢,认为我们的春天来了,认为我们可以报喜了。实际上,市场反映的是旺丁不旺财,2024年是增收不增利。2025年一季度过去了,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人数增长了26%,花费增长了18%,这两个数看起来很乐观,但是你再往下一看,就意味着我们的人均消费进一步的下降,所以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繁荣。冰雪季大体正常,春节也正常,清明赏花成为一个热点,但是清明赏花都是在周边,更没有前两年动辄网红事件,反映的是旅游常态化发展。所谓常态化,一是发展速度稳定;二是没有大轰大嗡;三是没有大起大落。这恐怕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也符合后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
我这里专门造了一个词,叫“后新兴产业”,因为我们说了很多年旅游是新兴产业,那时候我就说新兴产业要变成新型产业。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新兴产业的概念,我们是后新兴产业,也就是说国民经济一个常态的产业。所以我们现在还老强调旅游是新兴产业,这显然是不对的。再说了,发展四十六年的一个产业,人到中年了,都油腻中年了,怎么可能新兴?房地产这个产业1998年才正式开始,基本上二十年就走到了天花板。所以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永远是形势一片大好;二是从企业的角度,永远是困难重重;三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实际上这样的状况给消费者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有很多的选择。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语言夸张、观点激进,否则怎么吸引眼球啊?另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极端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说好就必须得百分之百,说差就是一塌糊涂,天底下没有这么多这样的事情,本质上还是一个供求关系。因为我们各行各业都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旅游怎么可能例外呢?
这几年我们制造业经历了好几轮去产能、去库存,旅游就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没有库存的问题?只不过就是表现稍微有点特殊而已。比如我们的库存等于是零,生产力放空了就放空了,没有库存可言。总体判断,旅游市场也是供过于求。
第一,需求变化。现在的旅游者,经验多了,眼界宽了,素质高了,选择广了,这是非常好的一面。但是,钱包瘪了,挑剔多了,自嗨密了。所以,总体格局已经变了。这种总体格局我们怎么看?有的批评旅游者,说这不行,不能花钱的旅游者就不是好旅游者。凭什么个个都要多花钱?
第二是多年的旅游投资,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存量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拉动的旅游项目大把的闲置。同时,旅游的边界无所谓了,城市大休闲和乡村微度假开拓了新赛道。昨天我们还在讨论,就是我们下一步旅游投资投什么方向?这几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主题公园做不动了,景区开发做不动了,酒店投资做不动了,民宿现在大把亏损,营地数以万计的这种起伏。那我们做什么?经过疫情三年和疫情后的这三年,六年的观察,两个赛道。第一个赛道城市大休闲,第二个赛道乡村微度假。这两个赛道都是可以容纳万亿投资,形成万亿产出,达到万亿消费这样的赛道。可是这样的赛道没有大项目,也不需要大项目。我们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很多思维方式,现在必须要调整。
第三,就是运营企业困难重重,但是多数都能活下来,这是正常现象。和各行各业相比,我们至少有一碗饭。这是人均花费下降的必然结果,也是总量维持的动力。
第四是发展格局,消化存量,优化结构,适度增量。我觉得这是我们下一步应该走的一个方向。
二、优化结构
常态化发展的根本是优化结构,结构问题也是多年以来旅游发展的根本问题。
1、首先就是怎么看旅游消费
金钱消费、时间消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品质消费。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也在深层次的结构体现。旅游有什么特殊性?就是在结构分析中能够看出来。
第一,金钱消费,旅游消费是刚性的,但是金钱并不刚性,不是简单的拉动就可以起来了,必然形成结构性的转向。所以,快旅游、低消费、近距离,也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举若干案例,高消费不得了了,比如说一个游轮62天,需要花费十几万,这算高消费了,上网半个小时一售而空,但是这种现象代表不了市场的普遍现象;
第二就是时间消费。时间消费是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短板。休假制度决定旅游的花费,就是时起时落,忽高忽低,形成了各种误差。这里不仅是上班人的时间,也包括上学人的时间。因为假日消费的集中性,给大家造成一个误区,觉得我们消费不得了了,不能只看到假日里的几天,假日之后怎么办啊?我的时间谁做主?这是一个根本问题。金钱的消费基本可以做主,时间消费很难做主。黄金周制度已经实施二十六年,中间几次变化,现在增加假日的拉动力小了。去年提出来,今年增加两天假日,要在以前会引发一个井喷现象,会引发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但是这两天的假日增加在今年的旅游市场几乎没有反应,无论消费者还是企业基本没有反应。但是时间消费的自主性越来越高,所以如果说我们旅游发展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这个。我不认为我们还需要增加休假时间,但是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时间消费的自主;
第三是文化消费,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对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很自然,因为时代变了,这一代年轻人,这二十多年是中国蒸蒸日上的二十多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1978年国门刚开,我们那时候看发达国家是仰视,觉得像天堂一样,不仅是在经济上,包括在文化上,我们也觉得不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至少和世界是平视的,甚至是俯视的。所以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这种自信心,文化消费才越来越强;
第四,就是体验消费,这是市场变化的根本,要求个性化、场景化、参与性、沉浸式,这样的案例很多了;
第五就是品质消费,花钱少还要好,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内涵变化,是几个消费的综合反应,这是根本,就是消费主导,消费定义了我们的供给。
2、结构分析
深层次分析,旅游市场的基本问题都是结构问题。第一是区域结构,始终有热点、温点、冷点之分,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逐步趋于均衡;二是气候结构,始终有淡季、平季、旺季之分,随着产业的成熟度提升,也在变化之中。所以很大程度上,尤其这种集中休假的时候,天气决定了我们的市场,比如赶上了一堆阴雨天气,马上黄金周就垮塌了,这是很自然的;第三是产业结构,因为旅游是一个领域,旗下有各种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传统产业式微,但绝不会消亡;新兴产业膨胀,但生生灭灭。所以我现在都搞不清楚新业态到底是什么,数了半天无非就是这些东西。那还有什么东西?层出不穷,但是现象有了。市场现象不等于市场规律,有些现象出来了,昙花一现,它代表不了方向;四是产品结构,成熟产品稳固市场,新兴产品冲击市场,所以市场的细分化、产品的垂直化成为趋势;五是营收和利润结构,平台企业的垄断性、头部企业的集中化,现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说旅游不挣钱吗?我们这些OTA,个个都大把的挣钱,而且利润率很高,他们可以达到百分之四五十的利润,我们的企业也就是线下企业,能达到百分之二、三的利润就不错了,能不亏损就不错了,所以中小旅游企业能够维持就算不错了。再说了,旅游是服务行业,底层逻辑就不可能暴利,一是民生,二是幸福,这样的行业如果追求暴利,何来民生?何有幸福?所以我们幸福的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幸福,这应该是一个根本,就是刚才我们一力同志讲的“意义”。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构,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需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3、思路调整
我们习惯于高歌猛进的发展,慢下来就不对,稳下来就惊慌。工业化时期已经过去了,新时代必须有新思维。在国际上,我们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近期的关税大战,改变了基于规则的世界贸易秩序,国际旅游业也是震荡。本来我们希望今年中国的入境旅游给我们打一个强心针,但是实际上这个刺激开始淡化了。国内能够看得到的影响自然是物价上涨和就业减少,越是在这个时期,越是需要旅游发挥作用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旅游在补短板、减怨气、平社会、增幸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特殊的作用。心里不痛快出去玩一把,玩完了就好了,再不痛快就再去玩一把,这是很自然的。只不过我们原来强调经济功能,现在是复合功能,这正是旅游综合性的表现。这么多年以来,我作为一个老旅游人,尤其是当年在国家旅游局做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给旅游摇旗呐喊,所以绞尽脑汁说了很多话,那时候旅游是弱势行业,我们就必须得强化这个研究,强化宣传。现在不是,现在旅游是强势行业,强势产业,一个强势产业,我们就没有必要在传统的功能上过于强势。反过来说,现在从国家到老百姓,对旅游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出点问题不必紧张,有点成绩不必夸张,以平常心看待,可以克服困难,好吃好喝,小吃小喝。
总之,中国旅游发展进入常态化时期,平平淡淡总是真,平平稳稳才是福,这才是过日子的态度,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三、复杂与简单
发展越来越复杂,既要、又要、还要,这是不可能的追求。古人就感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分阶段、分层次,直奔目标,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可以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个平平常常的事说得大家听不懂了,这才是专家的水平;把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领导都解决不了了,这才是我们部下的水平。这种思维方式必须调整。
第一,泛化与专业化。投资主体泛化,投资对象泛化,然而运营需要专业化,很简单,拆开就好了,所以运营前置;
第二,网红与长红,网红一时,长红持久。网红有规律,长红符合市场。我专门归纳过网红的规律,就三条,第一条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第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第三,生活化表达、社会化基础、数字化生存,有这三条就可以网红了;
第三,品质与规模,大众旅游首先是规模,导向在于品质,但是不能把品质的要求提太高了,我们老说高品质发展,高品质发展是复合型的;
第四个问题,品质与成本。品质需要成本,这是常识,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倡导容易提高预期,靠科技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就涉及到科技赋能的问题,科技赋能旅游,我觉得里边更重要的是工具化的赋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提高品质。产品化如果太强了,对旅游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双刃剑;
第五,就是大众与细分,大众市场不能笼统,趋势一定要细分,细分需求,细致对应。就像说到银发经济,我就不赞成这个词。银发经济就是个伪概念,老年人我们分出层来,至少首先是一个长者旅游,六十岁到七十五岁,七十五岁以上少说旅游,就是康养,就是养老,这就是一个细分;
第六是流量与留量,不仅要追求人数的流量,更重要的是时间流量,停留时间与人均花费;
第七是浏览与沉浸,打卡式旅游现象不能长久,沉浸式感受才是根本;
第八是竞争与竞合,竞争是上半场的利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常态化应该是竞合,需要异质性,特色互补;
第九是对比与融合,在旅游这个领域,生产与消费是融合的,消费与消费也是融合的,服务与自主也是融合的,所以这种融合才是大趋势;
第十是包容与排斥,不能非此即彼。旅游是新的生活方式,包容一切,旅游自身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包容。市场会淘汰很多东西,但是生活不能淘汰,方式不断变化,新旧同时存在,所以这种包容性,乃至包容性增长,这才是我们的根本。
这样的话,需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就很反感那种夸张的语言,很反感那种极端的观点,没有那么多极端,就是一个生活型的行业,把日子过好就行了。我们自己把日子过好,也让客人玩好。
最后,三易。第一变易,不确定性是永恒存在的;第二个是简易,简易就是要随机而变;第三个不易,不易是定力。所以2025年归结到一个焦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又体现为智慧的竞争。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才引智,尤其是场景化的人才和智慧最为短缺,要从年轻人中间挖掘,以对应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平台化的人才,以建立平台化的机制;第三是复合型的人才,以对应跨界融合的需要。
所以,“人、人、大、云、平、移”,新时代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这是新的革命。原来还老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看不到,实际上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可以看见的,必然是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延长;工作空间缩小,休闲空间扩大;生活内容丰富,生活质量提升。很自然,一个人的休闲就是另一个人的就业,这不是遥远的将来再过十年,我们很可能就是普及四天工作制,意味着每周都有一个小长假,再过二十年,四天工作制里边很可能变成四小时工作制,也就是说一周时间内我们只有十六个小时工作,那时候谁有班可上,大家会很羡慕,你看他又上班去了。机器人替代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在替代我们的脑力劳动,大把的人员下岗,大把的人员转型,怎么办?那只能是把工作量减少,休闲时间延长,这才是我们的根本,这不是遥远的将来。所以旅游要抓住这个时机,谋求高质量的发展。
新的时代就要来了,面对着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摒弃工业化的思维,必须要摒弃极端化的思维,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探讨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