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5日,新疆督办盛世才向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递交备忘录,勒令除外交人员外的所有苏联势力三个月内撤出新疆。这份充满挑衅意味的文件,标志着这位统治新疆近十年的军阀与苏联关系的彻底破裂。从1933年依靠苏联扶持上台,到1942年公开倒向国民党,盛世才的政治转向不仅改变了新疆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格局。
1933年4月,新疆爆发“四一二政变”,时任新疆省边防督办的盛世才在苏联的军事支持下,击败马仲英等竞争对手,成为新疆实际统治者。为巩固权力,盛世才采取“亲苏反帝”政策,甚至在1938年秘密加入联共(布),并于1940年11月与苏联签订《新苏租借条约》。这份有效期50年的条约,赋予苏联在新疆自由采矿、驻军、架设通讯设施等特权,其苛刻程度远超“二十一条”。苏联借此在独山子油矿、迪化飞机制造厂等项目上攫取巨额利益,仅1935-1941年间,新疆对苏贸易逆差就达2.3亿卢布。
这一时期,苏联对新疆的渗透无孔不入。苏联顾问遍布新疆政府各部门,苏联红军第八团长期驻扎哈密,迪化机场成为苏联援华物资的中转站。盛世才甚至两次提议将新疆作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尽管斯大林出于国际战略考量未予接受,但新疆事实上已成为苏联的“准殖民地”。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使苏联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盛世才敏锐察觉到苏联的虚弱,开始谋划政治转向。他先是在1942年3月制造“盛世骐被杀案”,将弟弟之死嫁祸于苏联和中共,随后大规模逮捕在新疆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毛泽民、陈潭秋等领导人遇害。
与此同时,蒋介石的拉拢攻势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42年7月,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赴新疆与盛世才达成六项协议,承诺给予其新疆省政府主席的正式任命,并同意中央军进驻新疆。8月,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亲赴迪化,进一步坚定了盛世才的“内向之心”。在国民党的支持下,盛世才于1942年10月正式宣布与苏联决裂,要求苏联撤出所有军事和技术人员,并收回独山子油矿、迪化飞机制造厂等权益。
盛世才的转向为国民党势力进入新疆提供了契机。1943年1月,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正式成立,盛世才就任主任委员,标志着新疆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蒋介石任命吴泽湘为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收回新疆外交权,并在哈密、伊犁等地部署中央军,彻底取代苏联的军事存在。
然而,盛世才的投机行为并未给他带来长久的政治安全。国民党对其采取“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一方面承认其新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朱绍良、张治中等亲信逐步削弱其权力。1944年8月,蒋介石以“贪污腐败”为由将盛世才调任农林部长,结束了他在新疆的独裁统治。此后,盛世才辗转重庆、南京,最终于1949年逃往台湾,度过余生。
盛世才的转向对中国抗日战争和战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被迫从新疆撤出势力,独山子油矿停产,迪化飞机制造厂设备被拆卸运回国内,这不仅削弱了苏联在中亚的影响力,也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来源。国民党则通过控制新疆,巩固了西北边疆,为抗战后期的国际物资运输(如“驼峰航线”)提供了保障。
对新疆而言,盛世才的统治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他在任期间推行恐怖统治,累计杀害数万人,民族矛盾和社会裂痕加剧。国民党接手后虽试图改革,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最终导致1944年“三区革命”爆发,新疆陷入长期动荡。
盛世才的政治生涯是20世纪中国边疆政治的一个缩影。他以“亲苏反帝”起家,却在苏联危难之际反戈一击;他投靠国民党换取一时权位,最终却被中央政府抛弃。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投机,既是个人野心的体现,也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权力游戏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