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青年

有态度 有温度 有你有我

时代新青年


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5月8日,由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共青团凉山州委联合举办的“五彩凉山新发布·时代新青年”专场发布会在西昌市大石板古村举行。活动现场,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以“青年创新创业”为主题,带着他们的奋斗故事与创新智慧,生动诠释时代新青年如何以青春之姿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最动人的篇章。


·洛古有格

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团支部书记

大山赤子报乡情

一位凉山青年的十年振兴路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团支部书记洛古有格满怀激情地开启了他的分享。作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践行者与宣传员,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收的共富之路。

2013年,洛古有格顶着“大学生养猪丢人”的质疑声,带着全部积蓄5万元回到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乡亲们凑钱供我读书的恩情,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动力。”洛古有格说,可现实远比理想残酷:30万承包的六百亩乌金猪场因疫病血本无归,暴瘦30斤的深夜里,是乡亲们信任的眼神支撑着他重新站起。

历经挫败后,他摸索出“三产融合”新路径:短期发展合作社养殖,让留守群体年均增收1.5万元;中期种植1100亩中药材和特色水果;长期打造红色文旅综合体,将彝族文化融入民宿经济。十年间,453户村民共同建起2000㎡现代化养殖场,年销售额突破1600万,村集体经济激增197倍。

最让他骄傲的是教育之花的绽放:从昔日全村唯一大学生,到如今年年有孩子考上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洛古阿体等青年硕士毕业后纷纷返乡,用新知识反哺故土。洛古有格说道:“当我们跳起达体舞迎接游客,当苦荞茶香飘荡在村史馆,曾经深度贫困的三河村已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点。”

站在新起点,洛古有格始终记得:手上沾的土、脚下踩的泥,终会化作索玛花开的养料。这十年印证着,奋斗的汗水浇灌的土地,必能结出共富的果实。


·曲木史伍

95后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

三色彩笔绘星河

一位彝族漆匠的非遗新生

《人民日报》评价她:“让漆器从深山走向世界”,而她始终记得爷爷的叮嘱:“髹漆不是用笔,就是用心”,这份心,让大凉山的文明瑰宝,在新时代继续生长。

曲木史伍是一名彝族漆器手艺人,也是这项技艺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她说:“在凉山深处,黑、红、黄三色流淌着我的家族记忆。爷爷的火塘边,父亲的车床旁,我接过了那支凝聚日月山川的漆笔。”

她是家族首位女性传人,大漆过敏让双手溃烂,传统工坊濒临倒闭,她带着20多位匠人在西昌市仿古街开起直营店。当汉语解说遇上彝纹图腾,滞销的漆器化作文化信使,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2018年,曲木史伍创立“彝三彩”,将千年纹样注入手机壳、茶具等30余种文创产品。短视频记录下的指尖魔法引发2亿次围观,323万浏览量的爆款作品让漆器登上CGTN国际舞台。如今她与8所高校共建工坊,培养出37位新生代匠人。

未来,她希望:

让漆器走进生活:开发兼具实用与美学的日常器物,让传统成为生活方式;

让世界看见凉山:通过国际展览、跨界联名,让彝族文化在全球舞台绽放;

让传承永续不息:培养百名年轻匠人,建非遗传承基地,让技艺代代绵延。


·郭小华

凉山州交通运输局高速公路管理科工程师

新生山路织梦者

一位女工程师的十年筑路笔记

2015年,遂宁姑娘郭小华放弃重庆国企岗位,追随丈夫扎根大凉山。当同龄人涌向城市时,这个倔强的川妹子却在五年后主动请缨调入凉山州交通运输局高速公路管理科,成为全科室唯一的女性。

在海拔3000米的盘山路上,她一只手提着塑料袋一只手拿着手机,一边往塑料袋里吐,一边对接工作;在成都往返西昌的动车上,她将车厢变为办公室,为三个高速项目测算出精准的收益率模型。为避开野外如厕尴尬,她养成全天不喝水的“坏习惯”;为推进项目招商,她创新提出“打捆招标”模式,成功申请省级财政资金破解困局。

2024年春天,金口河至西昌、昭觉至普格两条高速公路完成投资人招商。当挖掘机在西香高速公路工地掘进时,这位曾因晕车呕吐被质疑的“女汉子”,已成长为能统筹施工组织的项目顶岗负责人。十年间,她参与推动的680公里路网,正将大凉山的群山褶皱舒展为发展通途。

“图纸上的虚线终会变成实线。”郭小华说,那些缺席的家长会、未能陪伴的术后母亲、动车上看过数百次的晚霞,都凝成了横断山脉间的筑路诗行。


·陈笑羽

西昌市民宿协会负责人

古村唤醒者

一位民宿主的乡创答卷

“返乡不是退路,是与土地对话的新征程。”陈笑羽望着邛海畔的民宿集群,那些曾被质疑的老窗棂,正为凉山文旅打开一扇新窗。

八年前,陈笑羽关停广州外贸公司,背着双肩包回到凉山。在泸山脚下的大石板村,她押上全部身家改建三栋百年夯土房,成为全村首个民宿主。170万投资砸向村居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这份勇气与执着。

这场“豪赌”意外激活了古村生机。她创立的“山有木兮”年营收破200万,带火整条古街的旅拍经济。当40余家民宿扎堆出现,这位前外贸老板转身组建西昌民宿协会,推动出台全省首部《乡村民宿行业导则》,破解恶性竞争困局。

2023年,她促成政企联动的安置房改造计划:协会统一设计、政府审核备案、业主自主施工,杨家院示范区民宿主们省下30%设计费,获5万-10万改造补贴,营业额平均提升40%。如今行走在夯土墙与竹编灯交织的街巷,连迪士尼归来的孩子都说:“这里比城堡更有魔法。”


·何桂枝

凉山州第一批推广“青耕中国”品牌的签约主播,荣获“青耕中国”全国公益百强主播称号

山野追蜜人

一个异乡媳妇的12年甜蜜征程

2012年,何桂枝为爱情远嫁大凉山。一杯苕子花蜂蜜水,让这个外地媳妇萌生执念:要让海拔2500米的野花蜜走出大山。

她与丈夫开着二手皮卡丈量12万公里山路,在昭觉县深山划定养蜂铁律——蜂场周边5公里零污染、封盖率超98%、禁用抗生素。为守护标准,她像侦探般突击检查蜂场,三十余户签约蜂农从不解变为战友。

2018年,全自动灌装线在新建工厂轰鸣,每小时吐出3000瓶原蜜。曾经煮瓶消毒的小作坊,蜕变成年产值2000万的“蜂蜜王国”。抖音好评榜榜首、全国搜索热度前三的成绩背后,是她给杆桠村捐赠的100个传统蜂箱,是蜂农们布满茧子的手与她的击掌为盟。

站在蜂箱矩阵前,何桂枝总能看见十二年前那个攥着保温杯的姑娘。那些突击检查的清晨、皮卡颠簸的深夜、冻库闪烁的指示灯,都化作了瓶中山野灵气。正如她所言:“好蜜要经时间沉淀,好日子要像蜜蜂般酿出来。”

“给予青春热望破土之力,凉山的未来必将是万千青年梦想的合集。”从乡村振兴到数字经济,从非遗活化到生态经济,凉山正以政策组合拳破除青年创业壁垒——创业贷款破解资金困局、“双培工程”提升实战能力、品牌孵化打通市场链路。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科技赋能的云端赛道;从文化创意的繁星点点,到绿色发展的星辰大海,凉山的青年正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关怀中找到破土而出的力量,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响青春最强音。

无奋斗 不青春

来源 | 凉山发布

本期编辑 | 左左

一审一校 | 赖小小

二审二校 | 沈莉

三审三校 | 阿吾木牛

微博 | @凉山共青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