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这个画面:



当这名坦克装填手将一枚带有完整弹壳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装入炮膛,在开炮后,从抛壳器里却只落下了这么一个小东西,那弹壳多余的部分去哪儿了?



原来,它燃掉了。



弹壳中银色的部分并不是金属,而是一种由硝化纤维素压缩成型的类似塑料的材质。它具有爆炸性,在射击时会燃烧,因此开炮结束,就只剩下图中黑色圆环下方的部分了——只有它是用金属制成的,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残壳的储存空间。

很妙的设计对吧,但有的设计却很致命,比如二战名机B-17“空中堡垒”上面的两个按钮。



它们一模一样,形状、大小毫无差异,但一个是起落架的控制开关而另一个是襟翼的控制开关。



于是,当燃油告罄、神经紧绷时,飞行员极容易误操作——本该是放下起落架的,却误开襟翼导致机身失衡,飞机如断翅巨鸟般轰然坠地。调查显示,有超过400架B-17的坠毁都跟此设计有关。



最初,大家都怪飞行员“操作失误”。直到心理学家查帕尼斯站出来说:“这不是人的错,这是设计的错。”他提出一个超简单的改进:把起落架开关做成有“轮胎手感”的按钮,而襟翼则是三角形的,这样飞行员即使不看,也不会按错。自此,同类事故一夜绝迹。

类似的溃败在二战法军身上也有上演,不过问题不在设计而在战略了。



1940年,法国兵力强大,配备齐全,甚至还有英军相助,本该依仗数字优势轻取德军,却惨遭闪电战碾压。所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原来是通信!僵化的法国还在依赖骑兵传递信息,他们使用信鸽、自行车和摩托车这种一战时的老古董,命令一级级传递,信息常常延误。战场风云瞬息万变,他们却迟迟无法调整部署。



相反,德军全靠无线电指挥,前线与指挥部实时对话,空军二十分钟内即可支援,行军路线、攻击目标说变就变。快速反应和精准配合让法国防线犹如多米诺骨牌般崩溃。装备再好也无法弥补战略更新的迟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