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江雾还未散尽,大南门牛肉包子招牌下,三代人守着一方面案,把长江之畔的市井烟火揉进面皮。首先唤醒大南门必是享有“舌尖上的中国”美誉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六点刚过,就已经陆续排起的长队,从店门口一直向镇海门延伸,烟火袅袅已氤氲成画。


这天,当代文学家石楠先生饶有兴趣地起了个大早,相约一起去品尝大南门牛肉包子。正值五一长假,怕路上拥堵,石楠先生比原定计划又往前提了半小时,即便是这样,附近的车位也是一位难求。大南门牛肉包子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店内工作人员比往常增加了一倍,几只铁锅同时油煎,从早上的五点一直要忙碌到晚上的九点。用美食来回馈一个假期,一个节日,这是我们忙碌之外的意义。


现在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店是五一刚刚装潢重新开业,这是这家包子店从原址到坡上,又从坡上重回原址。现在的店面一共三层,一楼主营堂食,二楼后期将会打造一个关于大南门文化街区和牛肉包子过往历史和珍贵照片的陈列馆,在三楼的露台上,已经坐满了食客,在这里可以远眺沿江风景和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全貌,入夏的风,带着凉意,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品着美食,聊着生活和友情,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老店新开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店,在保留牛肉包子和油饼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客流量和大众的要求,增加了烧卖和面条等新品种。环顾四周,因为是早晨过早,又是冲着“舌尖上中国”美誉而来,点的基本上都是经典两样佐以牛肉汤或者绿豆圆子。


久居宜城的石楠先生第一次来吃,牛肉包子外皮脆而不硬,馅多而软,一口下去,面皮裹着馅,混合在口腔内,再来一口牛肉汤,因为年长牙口并不好的石楠先生竟然也吃得胃口大开,连吃好几个。还意犹未尽地夹起一块满是芝麻的油饼,吃得有滋有味。石楠先生回忆:刚到安庆,也没啥吃的,那个油饼啊,虽然简单,但味道却特别香。现在条件好了,这油饼做得也更加精细了,但记忆中味道却始终没变。江边传来一阵汽笛声,又有远行人。有时候,再精美的早茶也抵不过一块煎饼来得畅快,再饕餮的大餐也抵不过家乡的老味道。


大南门牛肉包子从开始,是服务回民的一种早点,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民众缺油少食,牛肉包子里用的是牛肉粒,吃起来口感扎实,能清楚地感受到牛肉的纹理和嚼劲。后来,物质条件好了,服务人群扩大到全市居民,对美食口感的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就逐渐改成了优质牛肉和豆腐的精准配比加工成糜。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好评。很多吃过的游客经常顺丰下单。现在店里除了堂食,快递也把大南门牛肉包子送达全国各地。


从传统的早点到“舌尖上的中国”,大南门牛肉包子历经近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老一辈人把做包子的手艺传给了新一代,凭着对家乡美食的执着,新一代人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最大关心和支持,重回旧址,有了装修一新的店铺,让美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安庆文旅打好发展的势头下,让更多家乡人和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传统的安庆美食。


又一锅面皮金黄,馅料饱满的包子出锅了,升腾的热气里映照着焕发新生的古城。如今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庆人过早的早点,也不是店家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它承载更多的是致力于发展安庆的美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是裂变和创新。到2028年,大南门牛肉包子就迎来它的50年,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在每一次面团醒发中沉淀出独特的味觉记忆,也鲜也香的汤汁里流淌着长江码头文化和这座城的人正以百年传承的决心叩起"中华老字号"的门扉。

心情|阅读|旅行|

文字: 陶红

摄影:塔影横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