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军
上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金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时村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不富裕,除了供学生们上学以外,根本没有闲钱给孩子们买什么课外书,导致我的童年严重缺少精神食粮。
我读小学后,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语文课本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望。为此,母亲省吃俭用攒点钱给我订阅了一份《新少年》杂志。正如高尔基的那句:“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每每拿到新的一期杂志,闻到那幽幽墨香,我彻底陶醉了。
从那时起,这本杂志和手里的小人书伴随我成长。
1984年4月,我们全家搬迁到市内,从此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不用为课外书发愁了。新华书店、图书馆、旧货市场,这些地方我频频光顾。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些营养完全可以让一个人强大起来。
记得伏尔泰说过,“读书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高尚,可以使人快乐。”读高中的三年,我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许多文学书籍,这些书籍的滋养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储备,而且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为日后的业余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我到大连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自此,我借阅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每读一本书,就相当于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而“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益友。”正如臧克家所言,交的益友多了,我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
书读多了,便产生了写的念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言非虚。1990年10月,我通过招工考试考入市邮电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天可以接触到新来的报纸和杂志,这也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尝试给纸媒投稿了,一直持续至今并小有收获。
书香润心田,正是这些书籍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让我在业余创作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30多年来,我发表了70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发表跟业余读书息息相关。倘若不读书,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因此读书和写作相辅相成。将来我还要坚持读书,因为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我自由遨游。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吕学琦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