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近日,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称“长三角国创中心”)相关工作。此举不仅彰显了安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更标志着长三角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开启了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领域,安徽动作频频。
今年印发的《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安徽将与苏浙沪在多个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双方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协力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三省一市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进程中,长三角国创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共同建设,于2021年6月3日揭牌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长三角国创中心定位独特,旨在将国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区域创新需求有机结合,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目前,该中心由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长三角产业创新研究院三家单位按照“一个核心运行团队、一套建设运行机制、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举措一体化共建,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
安徽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和产业创新的沃土,其工作的全面启动是长三角国创中心进一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00余家研发载体,汇聚了超18000名研发人员,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中心累计聘请项目经理510余位,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前瞻性、引领性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同时,中心与海内外超200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超7000名。此外,中心还与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560余家联合创新中心,挖掘技术需求3200余项,其中协助企业达成技术合作1200余项,合同总额超30亿元。
对于未来的发展,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表示,中心将聚焦安徽的产业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推动创新资源与安徽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促进全国乃至全球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安徽转化落地。同时,加强与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基础设施机构等的合作,助力其成果产业化并向长三角乃至全球推广,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安徽省在新兴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同时,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三省一市在创新资源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这种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孔令刚进一步指出,三省一市的科技部门此前共同制定了《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明确了政策协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以协商解决政策协同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推动了政策措施的互认互通,特别是在科技项目、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实现了政策措施的无缝对接,“为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未来,推动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还需在政策协同与落实方面持续发力。”孔令刚表示,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协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政策知晓率和运用水平。此外,还应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着力发挥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种子发现、人才服务四大功能,充分链接上海等地科创资源,进一步提升安徽创新资源配置、集聚能力。同时,安徽将与沪苏浙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组织和支持优势力量联合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此外,参与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滁州、马鞍山等市与沪苏浙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
在产业创新方面,安徽亦积极作为。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徽将支持本地整车企业与沪苏浙整车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换电站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沪苏浙未来产业领域合作,共同实施长三角“人工智能+”行动,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和未来产业大会等。
不仅是安徽,今年2月,在上海普陀区举行的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工作大会现场,普陀区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七市一区”正式携手,共同发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这一合作模式将沿线城市和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串起了产业合作的链条,更连接起了协同发展的纽带,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实上,去年8月,普陀区创新推出了“链式联盟”机制。该机制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由五大头部院所牵头,联合长三角28家企业和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构建垂直生态。通过为联盟成员量身定制上下游资源、生态伙伴对接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化合作、相互赋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据悉,产业创新带建设旨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提升长三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的分工协同水平。今年4月22日,江苏省镇江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上海普陀区考察调研,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普陀区与镇江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年以来积极探索“龙头在上海、配套在镇江,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镇江,孵化在上海、转化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双方将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政务合作、民生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携手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无独有偶,今年泰州市将与普陀区同步开展系列科创集市活动。为进一步加强与普陀区的交流合作,泰州市将与普陀区携手打造“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推动两地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人才、技术与成果的“双向奔赴”。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