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印,核心是书法。你搞篆刻,书法不行的话,水平也自然受到局限。画也是如此。古人平常都是毛笔不离手,画的水平和书法的水平都是非常相称的。即使不是大师,成功一点的画家都是这样。但是现在有所不同,画也许还能看,但是书法差太多。你把他的题款捂上,就能知道他画的水平有多高。因为以书法为核心的书画艺术,书法没搞好的话,他的画就会借助别的表现手法,那种书写的因素就会被削弱。比如运用各种制作、特技等方式,总还能凑成一张看得过去的画,但是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的要求会有距离。
王镛书法作品
传统的中国画和书法,工具材料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你抱着传统的毛笔、宣纸,却在这上头折腾别的效果,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果你不这么关注中国传统的笔墨,最好去用别的材料,彻底抛开传统的要求,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现在有人用宣纸能画出油画的效果,也有人认可,看着也挺好看的,画也挺写实,但跟传统中国画一点关系没有,跟书法一点关系没有。问题在于用毛笔、宣纸作为工具基础来表现,书法不行,缺乏书写性,这个工具材料对他来说是个负担,它起相反的作用。既然是画家,干嘛非死守它呢,用布、油画纸、水彩纸,画别的不行吗?还想用这个东西,在那儿表面上做传统的绘画,但是骨子里头却缺少真正的灵魂。
王镛国画作品
画的形成在传统那么长的时间里,用笔也有很多不同。晋人的绘画技法上还比较单纯,跟书法的用笔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水画到了唐、五代、宋、元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用笔在书法里边是没有的。比如皴擦,在山水画里经常用到,但是书法里头从来没有这种笔法,虽然有点类似书法的飞白,但是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画的技法不断地丰富,但是终归它的根基还是原来的关系,我觉得它并没有变。
在画上题跋和用印,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些明人的用印,都不是很讲究,那么几个大印,不管字的大小,往底下一盖就完了,真正把书法的题跋、印章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来考虑的那种意识并不强。到清代,书、画、印的结合才相对完善起来。
王镛篆刻作品
书与画是相辅相承的、审美是一致的,只不过书法是借助汉字表达对美的理解,画是借助一块石头什么的,这么一转换,就能明白它们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学书法一般要从局部入手,字不能写错,从一点一划开始,往往容易对整体关注不够,而学画的人对形式、造型、整体很关注、很敏感,篆刻中对线条的位置、角度、长度等处理都非常细致,这些都值得搞书法的学习。
古人从舞剑、夏云中都能悟出书法之道,与书法关系很近的国画、篆刻更应该关注。古人常说能书者善画、能画者善书,古代一些开宗立派的书法家的画都很厉害,有记载说王羲之善画,我曾看到傅山的画觉得非常好,意境特别奇,张瑞图、王铎等的画也非常好。
王镛国画作品
早期书法比画更重要。文字是传播思想、知识的工具,是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古代无论统治阶级或平民百姓肯定都重视文字,书法与文字捆绑在一切,地位也跟着提高了。书法能够传达圣贤的思想,是一个人的脸面,是必备的,而画不是必备的。书法比画成熟得早,书法理论在汉代已经很成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书体也趋于成熟,但画在汉代还很幼稚,理论也不成熟,跟书法没法比,可以说书法是画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