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恐龙统治地球1亿多年,为什么没有像人类一样,发展出智慧文明?好的,咱们不说废话,这就开讲。
正如我们所知,人类文明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人类特有的高等智慧,它涉及复杂的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解决复杂问题、规划未来以及强大的互动和沟通能力等等,在生物体层面,这些能力的实现,则需要一个足够发达的大脑。
而已知的研究表明,恐龙的脑容量相对于其体型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它们的神经系统也相对简单,主要功能在于处理环境信息、协调运动和执行基本生存策略,其复杂程度无法支持高等智慧的产生。
由此可见,恐龙没有发展出智慧文明,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高等智慧”这个必要的前提。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可以从进化这角度来进行解释。
根据现代进化论,生物的进化主要依靠两个“引擎”:一个是“基因突变”,另一个是“自然选择”。简单来讲,基因突变是指生物种群的基因,会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微小的变化,进而导致一些个体具备新的性状。
而自然选择指的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那些因为基因突变而恰好拥有更适应新环境的性状的个体,会更容易生存下来,也更容易繁衍后代,这样一来,带有这些优势性状的基因就会在种群中逐渐扩散开来。反之,那些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就被淘汰了。
也就是说,进化并不是朝着某个预设的目标前进,它只是不断地推动生物变得更适合它当时所处的环境,某种性状有没有优势,完全取决于环境带来的压力。
人类所属的灵长类动物,其早期进化历程与树栖生活密切相关,而树栖环境对生物体提出了独特的环境压力。
例如在三维空间中纵跃,需要精准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优秀的平衡感,在树枝间灵活攀爬和抓握,需要精细的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在复杂的森林环境中寻找食物,需要良好的分辨物体颜色和形状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由于灵长类大多都是群居动物,由此它们还需要一定的沟通协作能力。
正是这种环境压力,不断地推动着人类远古祖先的大脑朝着更发达的方向进化,因为更发达的大脑,就意味着更高的智力,进而让上述的能力得到增强,哪怕只是增强一点点,也可以明显提升其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优势。
在大约600万年前,人类祖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路径上开始分化,已有研究表明,在这一分化初期,人类祖先就已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显示出一定的智能潜力。
在此之后,随着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人类祖先被迫离开熟悉的森林,进入资源有限、风险多变的草原生态系统,此过程中,他们逐步适应了全新的生存挑战,进化出直立行走的能力,并逐渐掌握了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技巧。
而伴随语言交流的日益复杂,其神经系统和脑容量亦不断扩展,推动智力水平的持续演进,正是这一系列进化适应的结果,使人类最终具备了高级智慧,从而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而言,恐龙却没有这样的进化路径。首先来讲,已知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出现大约6000万年前,在那个时候,被子植物已经在地球陆地上广泛存在,它们的果实可以给树栖生活的动物提供大量的食物,而在整个恐龙时代,地球陆地上的植物都是以裸子植物为主,它们根本就无法给恐龙提供在长期在树上生活的条件。
如此一来,就使得恐龙无法像人类远古祖先那样,从树栖生活中获得推动大脑复杂化的早期契机。
更重要的是,作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恐龙在那时占据了地球陆地上几乎所有的生态位,并因此拥有了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它们也没有适应树栖生活的必要。
这样的环境压力,就使得恐龙生存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并非智力的持续提升,而是体型和力量的提升所带来的捕食、防御及能量储备等适应性优势,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恐龙类群普遍朝着体型巨大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众多形态各异的巨型恐龙。
当然了,并非所有恐龙都以体型庞大为进化路径,不过对于体型较小的恐龙而言,提升运动速度、扩展活动范围往往比智力提升带来更直接的生存优势,所以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还进化出了飞行的能力,成为了现代鸟类的祖先。
也就是说,对于恐龙而言,更大体型、更强力量、更快速度等其他进化路径,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提供更大的生存优势,至少于智力的提升,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能够保证生存所需就足够了),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恐龙统治了地球1亿多年,却始终没有进化出高等智慧,当然也就不能像人类一样发展出智慧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