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南部的杰拉马纳区发生了一起针对德鲁兹人的暴力事件。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段被指“亵渎宗教”的音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尽管该音频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但其内容涉及对伊斯兰教逊尼派的贬损言论,这迅速引发了东古塔地区逊尼派武装分子的愤怒。

当晚,这些武装分子闯入以德鲁兹人为主的杰拉马纳区,与当地德鲁兹民兵爆发了激烈的交火,造成了至少6人死亡、12人受伤的惨剧。


这场冲突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叙利亚长期存在的复杂族群矛盾和宗教分歧。

德鲁兹人是一个特殊的阿拉伯分支,信奉德鲁兹教,这一教派起源于11世纪初的埃及法蒂玛王朝。

他们的信仰体系与主流伊斯兰教有所不同,例如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且保留了较多拜火教的习俗。

因此,德鲁兹人一直被逊尼派和什叶派视为“异类”,历史上多次遭受排挤与迫害。


而以色列的介入更是将这场冲突推向了国际视野。

4月30日,以色列以保护德鲁兹人为由,对叙利亚境内多个地区进行了空袭。

5月2日凌晨,以色列空军进一步轰炸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总统府周边区域,造成至少4名平民死亡。

以色列国防军(IDF)声称,这些军事行动是为了阻止叙利亚政府军在大马士革以南的军事部署,并确保德鲁兹社区的安全。


这一系列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以色列的举动被一些人视为对其“老朋友”的支持。

以色列境内有约14万德鲁兹公民,占其总人口的1.5%,其中80%的成年男性德鲁兹人在以色列军队中服役。

德鲁兹人在以色列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福利,甚至有人担任过以色列的部长、大使和飞行员等重要职务。

这种紧密的关系源于德鲁兹人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坚定支持,尤其是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德鲁兹人主动请缨参战,为以色列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以色列的空袭行动也引发了另一些人的质疑。

一些分析认为,以色列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保护德鲁兹人,而是有着更复杂的战略考量。

首先,以色列试图通过支持德鲁兹人,巩固其在戈兰高地的控制权。

戈兰高地与叙利亚德鲁兹人聚居的苏韦达省接壤,当地德鲁兹人的亲以倾向为以色列提供了一道天然的战略缓冲带。

其次,以色列试图遏制伊朗在叙利亚的势力扩张。

以色列认为,叙利亚政府军在大马士革以南的军事部署可能会为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提供便利,因此通过空袭来阻挠叙军行动。

最后,以色列还希望通过塑造“族群保护者”的形象,巩固国内德鲁兹人的忠诚,并在国际舆论中占据道德制高点。


对于叙利亚来说,以色列的空袭无疑是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

叙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的行为,并誓言要全力保护所有社会群体,包括德鲁兹人在内的每一位公民。

与此同时,叙利亚的德鲁兹社区也开始自发武装起来,保卫家园免受进一步的袭击。

这种局势的升级不仅加剧了叙利亚国内的动荡,也使得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和紧张。


从更广泛的国际反应来看,各国的态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美国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了支持,认为以色列“有权自卫”,但同时也批准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资金,试图在盟友关系与道德责任之间寻求平衡。

俄罗斯则批评以色列的空袭“破坏了地区稳定”,但并未在安理会推动对以色列的制裁决议,反映出其在以色列、伊朗和叙利亚之间的微妙平衡。

阿拉伯国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如卡塔尔和阿联酋谴责以色列的“侵犯主权”行为,但又不愿中断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而埃及提议召开阿盟紧急会议,却遭到了沙特的反对。


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德鲁兹人的命运尤为引人关注。

他们在叙利亚和以色列两国之间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一方面,叙利亚德鲁兹人渴望和平与稳定,希望叙利亚政府能够有效保护他们的权益;

另一方面,以色列德鲁兹人又对以色列抱有深厚的情感,他们希望通过以色列的介入来改善叙利亚德鲁兹人的处境。

然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叙利亚国内的分裂和动荡。


总的来说,2025年4月28日的德鲁兹人冲突事件以及随后以色列的军事介入,不仅反映了叙利亚内部长期存在的族群矛盾和宗教分歧,也暴露了中东地区大国角力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

这场冲突背后的各方利益交织,使得和平解决的难度极大。而对于德鲁兹人来说,无论是叙利亚的德鲁兹人还是以色列的德鲁兹人,他们都需要在一个更为和平与包容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