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后车圈的第一个大新闻,就是小米汽车官网上关于“智驾”的字样,都改为了“辅助驾驶”。除了小米,被视为智驾标杆的特斯拉,也在官网把“自动驾驶”改为了“辅助驾驶”。
除此之外,包括理想、蔚来、鸿蒙、极氪、深蓝等十几个品牌,在官网的描述都做了调整,之前类似“智驾”的字眼,都改成了“辅助驾驶”。
“智驾”全面大改名这件事,源自4月中旬工信部召集十几家车企开的一个会,严厉地要求各家车企规范宣传话术——类似“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零接管”等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都要杜绝使用。
不过在一众车企中,还是有一些例外,例如鸿蒙智行的官网,依然保留了“高阶智能驾驶”的名称,只是在下方小字里,也标注了“仅为辅助驾驶而设计”的字样。
而推行“智驾平权”的比亚迪,依然有着“智驾引领”、“高阶智驾”的描述,小鹏、魏派的产业页面,也依然能看到“智能驾驶”。
官方宣传材料的更换,可能会有滞后,但过去几年各家新势力争相宣扬“高阶智驾”、“第一梯队”、“L2.9999级自动驾驶”的风气,应该一去不返了。
那么这件事对我们买车有什么影响呢?主要有3点——
一是部分功能上,最直接的变化,是类似离车泊入、遥控泊车、手机召唤等出现“人车分离”场景的功能,短期内可能会被禁用,这也是官方对当下车企驾驶辅助功能的限制。
其次是厂商的OTA升级,不能再随意推出“测试版”了,驾驶辅助相关的OTA升级,如果涉及关键改动,都需要报给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推送,这就会大大延缓驾驶辅助OTA的节奏,同时倒逼厂商对新功能的推出更加慎重。
除此之外,厂商、销售对“智驾”的宣传都会收敛很多,而此前“智驾”还是全民热点的时候,大家选车时会不自觉地把“智驾”当作核心配置,哪怕其它空间、配置、价格都合适,消费者都可能因为没有智驾、或者智驾规格较低,而放弃。
如今绝大多数车企,不再重点宣传“智驾”,车市的氛围就有了变化,车企不再你争我赶,消费者层面隐形的攀比,也会大大减弱。所谓气氛到了,不买都不行,而气氛没了,回归理性,现阶段的辅助驾驶,真的是必要的吗?
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怎么看?咱们在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