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新中国“第一个诈骗犯”,伪造周总理签名,骗取中国人民银行20万元人民币,周总理得知此事大怒,下令10日内找出真凶。
这名诈骗犯名叫—王倬,他的落网经过让人意外,最终下场也是大快人心,那么,王倬为何要伪造周总理名字骗钱?他又是如何落网的?
王倬
王倬1924年出生于辽宁省,194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来到北京担任一家看守所当会计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倬毛遂自荐前往一家进出口公司应聘,由于他读过大学还是经济系的,公司很快将他录取,并让他前往外贸出口局工作,也正是这项工作让王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工作性质,王倬时常接触周总理批复的文件,银行工作人员看到周总理的签字,很快就会下批资金,时间一长,王倬就想捞快钱。
中国人民银行
毕竟小城市出来的他,每时每刻都想着赚大钱,据悉当时王倬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这些钱对他来说根本不够花,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地模仿周总理的笔迹。
时间来到1960年,3月18日傍晚,一名身穿大衣的高瘦男子来到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径直地走向行长办公室,随后便拿出了一份文件,文件上有“周总理的签字”。
文件内容就是要人民银行批款15万—20万,钱的用途是帮助北京周边的寺庙和少数民族完善家园,行长看到文件上周总理的签字没有多想,立即下达指令拨款20万。
伪造周总理签字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行长女秘书看出了一点问题,首先傍晚下达文件和时间紧迫都不太符合规矩,但看着文件上“周总理的签字”,这些顾虑只能打消。
紧接着行长秘书就批准了这批钱,而当时这些钱是那麻袋装的,王倬在指定的饭店等候,就这样20万到了王倬手上,但想要把这笔钱运出饭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倬选择傍晚也是有原因的,他正好可以利用夜色将20万现金运回了自己的住处。
老北京胡同
几天后,人民银行办公室向周总理办公室请示钱是否够用,银行办公室的话让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有些发懵,紧接着便询问什么钱?
银行把伪造的签名递到了总理办公室,看到这份文件周总理也震惊,自己从来没有签过这样的文件,此时人们才意识到有人伪造周总理签名骗钱。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大怒,亲自给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打去了电话,并要求十天内查出真相,伪造周总理签名骗国库钱一事迅速在北京城传开,老百姓也纷纷帮助公安部破案。
谢富治
公安部对这件事也高度重视,连夜开会商讨排查方案,大会上领导重点分析,犯罪嫌疑人肯定是知识分子,一般老百姓不会这样,其次嫌疑人肯定是中高层工作者,不然他不可能接触到周总理签字的文件,围绕着这两点公安部开始调查。
同时通过广播发动群众力量,工作人员对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一一排除,3月28日,公安部接到群众举报,北京李广桥南街3号这户人家已经连续多天冒出浓浓黑烟,浓烟中还有着一股刺鼻的味道,刚开始群众并没有觉得有问题,但连着这么多天确实让人怀疑,最终群众选择报警。
得知这一消息的警察立即联想到,“这家人不会是在烧钱吧?”,很快警察就对这家进行了走访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家人王倬就是犯罪嫌疑人。
王倬在外贸部上班,能接触到周总理批复的文件,再加上王倬同事的反映,3月18日当天,王倬因母亲生病唯有请假没来上班,随后工作人员也前往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王倬在说谎,很快警察就将王倬逮捕审讯。
在证据的证明下,王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就是他模仿周总理签名骗钱,而在逮捕王倬时,并没有在他家中发现那20万现金,结合此前的浓浓黑烟,人民怀疑钱已经被烧掉。
但20万巨款,他不肯全部烧掉,在逮捕他母亲时,他母亲往厕所看了一看,细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对厕所展开调查,最终在地下挖出了一大捆现金。
审讯过程中,王倬也承认他将大量现金焚烧,当工作人员询问道为何不花这笔钱时,王倬的回答让人意外,他竟然是害怕。
王倬自诉,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那么多钱摆在他面前,他心里开始发慌,这种心情让他寝食难安,原本他打算躲过这个风声鹤唳的时机带钱出逃,但没想到他的罪行这么快就被发现,无奈的他只能通过焚烧这笔钱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60年代公安部
1960年7月28日,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倬诈骗一事进行了审理,最终法院也对王倬诈骗罪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王倬的母亲因包庇罪和反革命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11年以来最大的诈骗犯。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敢伪造周总理的签名,而这场诈骗案从立案到侦破只用了10天,展现了中国公安部办案能力,在案子侦破后,公安部部长谢富治宴请全体同事吃饭,一是对工作的肯定,二是对案子侦破的祝贺。
谢富治请客吃饭
而王倬骗来的这笔钱不仅没有给他带来相应的荣华富贵。反而让他提心吊胆,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还有王倬骗来的钱最终回到了国库,国家损失不大,还有一句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触犯法律的人都将受到惩罚,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可以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