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红了眼的新能源汽车江湖,客户已经不够用了。
当理想L9、问界M9拿下了旗舰新能源SUV大半江山之时,腾势N9从斜刺里杀出,大有黑马之势。
在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眼里, 「至少压力没那么大了」。N9虽然后发,但他更在乎「势能」,历经一家企业在成长中的颠簸,才更懂得蓄势而动,乘势而发。
文|徐帆 新言
李天宇
度势
「留给我们的空间还有多少?」
在比亚迪造车的高管们,都有一个显性身份——工程师。成串的专业术语、参数配置可以随时脱口而出。聊起一台车的硬核技术,是他们最健谈的时刻,话题可以随时钻进车里的每一个部件。有人说工程师们的思路就像八爪鱼的触角,伸向各个水温层,灵敏地感知出最细微的温差。
到了比亚迪深圳总部,这种感知会更强烈。在技术陈列室里,展示着很多科技成果——刀片电池、e平台3.0、CTB电池一体化……内部人士也开玩笑:这里已经是「汽车技术迷和工程师们的打卡地」。在这里,参观者会在一整面的专利墙下驻足。
造车20多年,积累了11个技术研究院、约12万名工程师。比亚迪给外界留下的,一直是一个「理工男」的形象。有网友调侃,别家开(新车)发布会讲段子,比亚迪开发布会像是在解方程式。
3月21日,比亚迪集团旗下的腾势品牌,发布了一款新车——腾势N9,售价38.98万—44.98万元。自此,新能源汽车江湖里的「9系列」又添新成员,此前,理想L9、问界M9,是中国旗舰SUV的代表车型;N9在腾势的产品矩阵里也是旗舰。在海军舰队里,旗舰是指挥官所在的船舰,对于一个汽车品牌而言,旗舰车型代表配置最丰富、级别最高的一款车。
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腾势N9,这个「方程式」有点难,外界难免有疑问——新能源SUV市场的厮杀已经刺刀见红,即使是门槛更高的30万元以上价格带,竞争也已灼热,光是问界、理想,一年合计就能拿下60万辆的销量,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去年30万—60万元的中国SUV市场,一共卖出161万辆,其中有一半销量是燃油车。」 业内人士介绍。
今年一季度30万—40万元的车型,销量同比下降16%。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客户已经不够用了。几乎所有车企都在盘算,有多少用户愿意付出30万以上去买一台车。
留给腾势N9的空间,到底还剩多少?
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战场中,赵长江也看见了很多缝隙。他提到,30万—60万的燃油SUV有一个共同特点,配备2.0T、3.0T发动机,提供较强动力。但现有的新能源SUV,普遍采用1.5T发动机,搭配双电机,有燃油车主向赵长江吐槽,「(车)开起来有点肉,跑着没劲儿」。
对于这样的客户而言,「跑着没劲儿」是对他们用户体验的巨大打击。这意味着,新能源豪华SUV市场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它还有「一股劲儿」可以释放,这给了腾势N9机会。
需要感知的还有潮水的方向,汽车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更换时间通常为6-8年,上一个市场销量高点为2016年、2017年,按此推断,「这两年是大批合资车主的换车期」。
自上而下地审时度势。
留给我们的空间还有多少?这在车企内部的产品规划会上,始终是核心问题。一位比亚迪产品负责人告诉过《人物》,打造一款车需投入数亿元,试错成本高,因此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会亲自把关每款车的定位、目标用户,想要说服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市场给了腾势和比亚迪答案。腾势N9获得了消费者认可,上市后连续几周交付破千。
对于腾势的未来,赵长江丝毫不掩饰他的野心,「要做全品类的豪车」,他判断,未来中国市场,只会有四五家豪华品牌,「其中一定有腾势」。
但一个客观现实是,自从这个品牌诞生起,并没有获得它所期待的知名度。
乘势
「在汽车行业松一口气也只是一晚」
腾势出身于一家合资公司。「父母」可谓大名鼎鼎。
它诞生于2010年,彼时,比亚迪首款纯电动车E6刚刚量产,在比亚迪规划的未来出行交通蓝图中,驱动汽车行驶的「心脏」将逐步从发动机变为电机。发明汽车的奔驰集团高管们也前往比亚迪工厂参观,试图探究它的颠覆性。
几个月后,王传福来到德国斯图加特,意气风发地走入戴姆勒大楼,与奔驰签下合作备忘录,约定双方各持股50%,成立一家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腾势就此诞生。
按照规划,戴姆勒提供精湛的造车工艺和品质管控体系,比亚迪提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能打造出完美的电动车产品。腾势也承载了这个美好的想象。
10年间,它陆续推出过腾势300、腾势400、腾势500、腾势X四款纯电车型,但销量迟迟不见涨。奔驰、比亚迪为了腾势,有过多次合作调整,一度由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公司接手销售、市场、品牌在内的所有运营环节,但月销量仍在2000台上下徘徊。
早期,腾势是放在奔驰店里,「跟奔驰的燃油车混在一起卖」。但在当时,新能源电车在民众生活里还只是涟漪,并没有形成浪潮席卷之势。说服油车车主买电车,还是一件很难的事。
有些生不逢时的腾势,8年间累计亏损了近50亿元。但腾势与比亚迪有着很深的连接,比亚迪过上好日子后,立马全力托举「自己的孩子」,逐步收购了腾势汽车的股份,目前腾势已经是比亚迪的全资子公司。
2022年,王传福在集团内部发布了重要战略决策——品牌向上。比亚迪上下对腾势寄予厚望, 「腾势要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向下,它整合比亚迪大众品牌王朝网、海洋网,越野品牌方程豹的资源与支持;向上,它则为最高端的品牌仰望提供坚实基础。
然而,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崛起,瓜分着公众的关注度。当时年满12岁的腾势,没能像「父亲」比亚迪一样积累出如雷贯耳的声名。赵长江估计,「在中国,知道腾势品牌的人数不到1000万」。
但这也造就了一个客观条件: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注意它。品牌焕新后的第一款车,腾势D9开始行走江湖。
初出江湖,它也没能引起友商们的重视。有汽车公司的高层判断,这种车型接近商用,不会和家庭定位的SUV有太多冲突。现实却是,这款新能源MPV(多用途汽车)与SUV形成了跨品类竞争,销量几乎没有经历爬升期,一开始就势如破竹,月销量破万。
D9之后,长城魏牌的高山、沃尔沃EM90、理想MEGA、极氪009,都争先恐后地将MPV推到中国家庭面前。
可以说,这一仗打得很出彩,但赵长江仍然不敢过早地断言「腾势复兴了」, 「在汽车行业松一口气也只是一晚,第二天,江湖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蓄势
「爆胎了我都不知道」
给赵长江放豪言壮胆的,是团队背后的技术实力。
比如腾势N9的一项技能:雨雪天气,N9的「步伐」是走内八字的。「雨雪内八」是腾势独有模式。意味着开启后,车的两后轮就转向内扣,能让车后轮与路面构成夹角,增大地面摩擦,通过冰雪路面、遇到障碍物也能稳稳地刹停。增加了驾驶者的安全保障。
这项技术能力,汽车工程师们经历了5年的打磨、验证。
据说,技术灵感源于滑雪运动,运动员踩着双板滑行时,速度越来越快,但双板始终保持八字,腿部向内发力,运动员都是稳定的。于是,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尝试着,让N9也能在特殊环境下保持内八的「步伐」。
想造车,先拆车。创业初期,为了让工程师们放手拆车,王传福曾拿着车钥匙围着自己的奔驰S300车身狠狠划了一圈,「这样你们就可以动手了」。随后,这辆售价百万的黑色奔驰轿车被拆解到最后一个零部件。
对技术自研,从零部件开始构建技术链,在比亚迪内部,这种全栈自研有个别名:搞技术鱼池——里面储备各种各样的技术,「用户或市场需要时,就捞一条出来」。
一个场景是:5米长、近2米宽的腾势Z9GT,尝试转弯进一个胡同,胡同道路两旁停满了车,留给它的空间,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转弯开始,Z9GT车身开始转动,轮胎向内轻轻一收,灵活地开进了胡同,一切在短短2秒完成。
如果城市交通添堵,那技术能让行驶更自如。这套技术依托了比亚迪的易三方平台,核心是配备独立驱动的三电机,前轮共用一个,左右后轮各一个,轮胎被工程们赋予了意识,四个轮子不用总朝着一个方向走,根据场景自主调节转向。
今年年初,腾势的车主群里,有位车主说:「易三方就是怪厉害,在高速上行驶时,车辆爆胎了我都没感受到,收到语音提醒后,下车查看时才后知后觉地惊心动魄。」
后来这位车主还专门感谢了腾势团队。
在过去,汽车一旦在高速上爆胎,车辆会直接横摆,失控地撞向隔离带或其他车辆,极其危险。但易三方技术通过横向、纵向以及垂直三个方向的精密控制,能尽量保持车身不侧倾、不偏移、不翻车,在车辆爆胎时能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易三方技术成为腾势一大技术优势,最初在腾势Z9GT亮相,后来又顺势应用于腾势N9,一辆5米长、2米宽、3米轴距的大型SUV,能在山路段流畅完成18个Z字形爬坡,通过各种极限弯道测试。腾势内部自信,「这是在别家买不到的技术」。
但技术人员也会讨论:奔驰的创始人发明了内燃机汽车,不断改良油耗;宝马致力于寻找更轻量化的底盘材料,提升操控感;保时捷擅长变速箱,追求速度。这些豪华汽车一百多年间不断有技术突破,奠定了品牌底蕴。腾势焕新之后,定位为豪华汽车。但是,何谓豪华?
大家也得出共识,豪华,并不是技术的堆砌,也不是内饰的丰富、精美,而是技术的实用性、不可替代性。说白了,能真正地解决出行中的问题。
大势
「穿越汽车周期,需要战略定力」
做技术的人也有很多趣事儿。
腾势工程师里,就有这么一位「睡神」,能通过睡觉睡出技术参数来。
在腾势N9研发期间,有一位工程师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爱好——在车里睡觉。他先后睡了几种类似车型的品牌。睡姿各有不同:仰卧的、侧倒的、垂头窝着的……用以感受各个关节,颈椎、腰椎、手肘。
后来,这位哥又带着这些身体感受和技术参数,在N9车上睡了半个月。许多细节得以在此过程中打磨。比如,之前N9的第二排座椅放平之后,躺下去头部呈下垂姿态,躺久了头部会感觉充血,于是,设计团队把第三排座椅设计为可抬升结构,躺在上面,可以找到最舒服的那个角度。测试之后,大家开玩笑,以往这种情况只在童话中出现过:豌豆公主睡了所有的床垫,识别出那颗豌豆。
车里的光,从哪儿照进来,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这也被研究过。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廉玉波想把N9打造成那种「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比如,内饰像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对称,有空间感,保留了原木花纹,内部氛围灯看不到光源,「要像一种自然光」,透过车窗,照在人们的身上。
还有厘米级的改变。很多SUV离地间隙相对较高,需要增加上下车的电动脚踏,但常规脚踏的宽度只有5-8厘米,「踩上去人容易重心不稳」,尤其「小朋友、老人没那么强的平衡能力」,而N9的脚踏做到了10厘米以上,多出了几厘米的安心。
最大的工程师自然是王传福,每台车上市前,他都会多次试驾。他是一眼能看到问题的人,他知道选择大车的人非常在乎空间,有的设计要做加法,有的要做减法。比如座椅上没有放水杯的杯架,虽然美观,但不方便,最后团队设计了隐藏式的杯架。还有车内的小桌板,最初过于宽厚,侵占车内「寸土寸金」的空间,他觉得「薄一点更贴合」,最终拍板用了更轻薄、更具支撑力的材料。
一切细节都要资金来支撑,大环境降本的时候,给车企造车的性价比带来了挑战。赵长江对腾势打造产品的排序是,「用户需求,产品的功能、品质,最后才是成本考量」。与此同时,造车涉及的所有零部件,几乎都能自研自产,也给打磨产品细节提供了底气。特制的零部件,和兄弟企业沟通起来,更便捷、高效。
N9推出的速度晚于理想L9、问界M9,但这两款车都证明了在豪华SUV市场推新能源产品是可行的。虽然没了先发优势,「但N9的压力反而没那么大了。」它更像斜刺里冲出的一匹黑马,更像是「挑战者」,因为 「市场上根本没有定位重合的车」。
看到竞争对手的成功,内部不是不着急,但在普遍的行业焦虑中,更要做理性的决策。赵长江甚至站在焦虑和冷静的中间,左右去看,「焦虑是对未知的恐惧,当大概清楚明天发生什么,也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抛开一切顾虑,比亚迪穿越过造车的一个个周期,他相信「在汽车赛道奔跑,需要有战略定力」。
识势
「还没到山腰」
赵长江今年39岁,大学毕业就加入了比亚迪,在这工作了16年,如果按照今天比亚迪对应届生的称呼,他属于是最早一批「爱迪生」。经过一路历练与成长,如今,他已是比亚迪集团最年轻的高管之一。
从卖车到造车,但不能闭门造车。赵长江拿出手机,屏幕里光车主群就有几十个,占了好几页,一次都滑不到底。从2022年开始,他平均每天大约要花一个半小时看群里的反馈、与用户沟通。一名腾势的销售人员在群里围观过赵长江被一串串的提问包围,「后排座椅的舒适度如何?」「运动套件该怎么选装?」……「万能小客服」会尽可能地挨个回复。
很多车主会直接在群里@他,不客气地提各种意见。不仅是对他,群里也偶尔会因为观点不同而唇枪舌剑。有一次,群里有人拿腾势与另外一个品牌作对比,有人观点不合引发争执,看到局面出现混乱,赵长江向群里发了红包,才缓和了氛围。有车主评论:赵长江这人能处,有事儿是真发红包啊。
「跟他们互动,就是跟需求互动。」赵长江说,用户对产品是有很多想法的,如果遇到重要的反馈,我会第一时间当「搬运工」,把信息传递给技术团队,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去优化。这样真实且直接的需求,以前是花钱都买不来的。「从长远看,这些用户的真实感受,也会成为品牌积淀的势能。」
直面用户,除了直面需求,还要直面骂声。赵长江第一次感受到网上的负面情绪,是腾势D9,爆单了,但疫情影响了供应链体系,导致交付延迟了一个半月时间。以至于有人在网上调侃他「赵中旬」、「赵下旬」。
在汽车高管集体为品牌代言的时代,赵长江也体会到「流量」的正反两面。
前段时间,一位车主在他的微博评论区吐槽:腾势拥有那么多核技术,为什么不大肆宣传。赵长江回复这位车主:低调。令赵长江始料未及的是,「低调」这俩字在网上迅速蔓延、发酵,网友们自发给腾势官方海报P图,在视觉C位P上「低调」二字。见网友如此热情,腾势官博也开启「自嘲」模式,接力玩梗。
在网络上,赵长江也遇到过不友好的言论。他坦承,网友有不一样的情绪,这很正常,他控制不了网友的情绪,但好在自己是个乐观的人,遇到人身攻击,选择性忽略就好了。
负责腾势,让赵长江开始思考更多关于高端用户的事,腾势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适配豪华品牌的用户?时间越累积,他越明白,豪华品牌的塑造之路是漫长而孤独的。
一件事始终被他铭记,腾势焕新初期,赵长江需要经常走访市场,有一次工作忙到深夜。第二天他依然坚持去跑了腾势赞助的马拉松,21公里用时两个半小时。跑步时,他的比赛服上印着腾势品牌的Logo,「我想宣传一下」。虽然他知道,不一定有人会在意,看到了也未必留心。
在跑步的过程中,他会想,腾势的崛起之路,肯定不如马拉松赛道这样平缓,它更像是登山。
「如果是爬山,你们现在爬到什么位置了?」
面对提问,赵长江说,「如果这座山高10000米,我们现在还在2000米,还没到山腰。」
对于一众「攀登者」来说,路都还长。
图源视觉中国